河声:别让“容貌焦虑”这一医美乱源继续
预算4万元,必做整容项目是埋线做双眼皮+打玻尿酸;如果预算足够,隆鼻问题也要“搞定”。这是北京某中学高三毕业生马琳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给自己立的暑假新目标。谈及整容的原因,她坦率地说道:“变美了,运气都会好一点。”
记者调查发现,和马琳一样,许多未成年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于是,光子嫩肤、割双眼皮、隆鼻、打美容针……形形色色的医美整形项目出现在未成年人的暑假清单中。在多个社交平台、短视频App上,“暑假整容”“暑假变美”“暑假逆袭”等,都是近期的热门话题。但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过早走上医美整形的道路,不仅容易在生理上受到伤害,还容易被畸形的审美观带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保持好身材、好面容是许多人,尤其是青春期女生梦寐以求的。这本也正常。但是,当爱美之心被刻意制造、炒作成“容貌焦虑”,尤其是越来越多低龄化年轻人急迫加入美容行列,但背后安全、质量等乱象不断时,无疑是不正常的,就需要高度重视和再次聚焦。
据相关统计,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达到2179亿元,增长率达到12.4%,预计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4108亿元。这说明了医美需求的市场巨大。而与此同时,医美乱象也非常突出。今年3月,黑猫投诉发布显示,2022年医美行业相关投诉7800余件;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则显示,从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其中,处心积虑、可依虚假宣传制造“容貌焦虑”、进而把美容者当韭菜肆无忌惮收割就是一个主要方面。
问题是,“容貌焦虑”到底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除了一些年轻人自我容貌审美观偏颇、畸形之外,恐怕也与社会的畸形宣传密不可分。比如一些机构通过“种草”平台发布文案,吸引、鼓动对自身认知尚不成熟、全面的女孩子等去做一些整形手术,盲目追求与某某明星一样的嘴唇、鼻子;再比如,一些医疗美容机构直接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吸引顾客消费、传递“颜值至上”的病态价值观,塑造畸形审美观,如用似是而非的“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前男友回头胶原”“有钱有‘眼’,‘财’貌双全”“臻美逆时光,还你无瑕脸”等广告词忽悠。
与此同时,这些带风向的“种草”或广告,却有意无意忽视和隐瞒医美背后的风险。比如在目前轻医美逐渐流行的背景下,一些医美机构工作人员在介绍相关医疗美容项目时,轻易片面使用“很简单、恢复很快”“注射技术都是最先进,微创,什么都不影响”等表述,吸引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殊不知,即便如此也暗含着不小的安全等风险。而这也是造成不少年轻人患上“容貌焦虑”、追求医美,进而医美市场需求旺盛、前“仆”后继有人掉进“医美陷阱”的关键基础因素。
医美乱象、“容貌焦虑”不是新问题,此前国家有关方面不断出手整治,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就现有信息看,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之一就在于更多的干预措施是就事论事的具体市场经营行为规制,没有把制造“容貌焦虑”这一根本病灶消除,导致市场医美需求持续旺盛,从而为一些机构借“容貌焦虑”收割“智商税”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症下药治病纠根。遏止医美乱象,破解“容貌焦虑”很关键。要想彻底有效遏止目前的医美乱象,就需要有关方面从制造畸形审美观和忽悠畸形医美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严厉打击畸形容貌审美“种草”、虚假忽悠宣传等方面,去除“容貌焦虑”滋生的土壤。当然,这也需要广大青年尤其是年轻女性客观看待容貌、理性消费助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