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
岁月如风,精神如炬,浩荡的征程之风让精神火炬燃烧得更加旺盛。
整整101年前,那是1922年8月16日,有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区北崮山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爷爷倾其所有拿出萝卜丸子和豆腐汤招待私塾先生,私塾先生为孩子取名叫作焦裕禄。
整整60年前,那是1963年,已成长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在兰考这片热土上正带领着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除“三害”,掀起一个又一个奋战高潮,誓教兰考换新天。
焦裕禄到兰考恰是40岁,去世时才42岁,他似乎将之前40年的人生积累作为矿藏,将未来所有的生命潜能作为燃料,让自己在兰考的475天毫不顾惜地灼灼燃烧,照亮的不仅是后来兰考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是化作一道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上绚烂的一行。
一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兰考而言,黄河带来的不是豪迈顺畅,它不仅把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留在了这里,更把沉重的灾害留在了这里。
当时兰考有多苦有多难?“春天风沙狂,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白茫茫……”这是兰考人民对祸害他们多少年的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哀怨之声。1962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小麦,秋天内涝淹死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里碱死了10万亩禾苗。到了1963年秋天,兰考又一连下了13天雨,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当时兰考有多忧有多愁?吃也愁,穿也愁,住也愁,烧也愁,前也愁,后也愁,黑也愁,白也愁,进门愁,出门愁,愁来愁去没有头。地里一看,明盔亮甲;进村一看,房倒屋塌;到家一看,孩子哭爹叫妈;掀开锅一看,瞪眼八叉……
但党派焦裕禄来兰考了,因一个人兰考发生的巨变就此开始。他深一脚浅一脚来到群众家里,对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说“我是您的儿子”,道出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的血脉相连。他顶着风冒着雪来到火车站,面对着逃荒的灾民,他对干部说“党把36 万人民交给我们,我们没有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道出了共产党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全县的风口、沙丘都有他丈量的足迹,为了探出水流走向,他无数次走进瓢泼大雨里,他还捻起土放到口中,给出了他的答案,“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苦又辣又臊的是马尿碱。”正是如此实事求是探求就里的调研,他终于摸清楚了“三害”形成、发展的规律。
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牛棚里茅屋里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总结运用当地群众的有效经验,“贴膏药”“扎针”试验开展起来了。他尊重科学技术人才,与大学生交朋友,泡桐苗多起来了。他常说,“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用率先垂范的身影将干部将群众组织起来了。
《关于对沙荒、沙丘、风口分布情况和对农作物危害程度的勘察报告》《中共兰考县委员会关于治沙、治碱、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草稿)》,一份份调研报告,一条条治理举措,都凝结着焦裕禄日日夜夜的大量心血,兰考干部群众从实干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数据最有说服力。到1963年年底,全县造林21014亩,打防风带186条,堵风口83处。到1964年1月,全县新挖和疏浚较大河道160条,基本恢复了水的自然流系。全县共改造盐碱地9万亩,涵养了治灾丰产的生态。1964年,兰考夏粮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向党组织提出了这样的唯一要求。
2017年,兰考和井冈山一起在全国率先脱贫,实现了焦裕禄心心念念的夙愿,人们将这一消息向他们的焦书记汇报,相信他一定很高兴,一定觉得很幸福。当年焦裕禄长眠的荒凉沙丘,早已成为郁郁葱葱的县城中心。如今,兰考正阔步前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二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习近平总书记将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他曾这样深情地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亲民爱民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焦裕禄心中,只有群众疾苦,只有百姓冷暖,从没有个人得失,他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百姓也真正把他记在心上。举一个细小例子——据焦裕禄身边的工作人员刘俊生讲,“给焦裕禄书记拍照很困难,我拍了四张,有三张是偷拍的。”被问及为什么不让给他拍照,焦裕禄回答,“我是让你多给群众拍些照片,这对他们是鼓舞,又很有意义!”再小的细节,都展现了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人民公仆形象。
艰苦奋斗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这一点在焦裕禄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焦裕禄说:“我们要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面对兰考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焦裕禄不等不靠,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奋力拼搏,“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当时群众这句话最能代表焦裕禄的心声。而且,焦裕禄在艰苦奋斗中还保持着宝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比如,他在实地调研时曾开玩笑说:“你看我们多好,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啃点干粮,喝点河里头的水。”在很多人眼中,焦裕禄可能是一个苦行者,但其实,他的重心不在苦、在于行——在于前行,勇毅前行。
科学求实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曾这样谈调研,“调查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扩大也不缩小,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不要先划一个圈圈,以自己主观想象去收集材料。”闭着眼睛是捉不到麻雀的,治理“三害”,靠经验主义粗放式管理和习惯性做法不行,沿袭“差不多”“大约摸”的概略估计不行,必须一丝不苟掌握精确数据,老老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焦裕禄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还是工业战线的专家人才,对于治理兰考“三害”,他不是凭一腔之勇,而是运用科学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以治碱为例,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
迎难而上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焦裕禄面对灾难困难从不退缩,“越是在这种时候,共产党员就越要逞英雄”。焦裕禄对待涉险滩、破难题,展现出极强斗争精神与历史主动。有一次,焦裕禄在调研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说:“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我们试想,如果焦裕禄遇到难题躲着、绕着、拖着、等着,或是不敢拍板、不知所措,那兰考“三害”只会更加泛滥更加严重,又何谈彻底铲除?又何谈百姓改善生活?
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对于自己要求是多么严格,而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又是多么炽热,摞满补丁的被褥可以见证,被反复顶出窟窿的藤椅可以见证,长成参天大树的焦桐可以见证。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事迹随时随地发生着,比如,组织上看到焦裕禄四处奔波,身上又只有一件单薄的棉衣,决定照顾他家三斤棉花票,让他做一件新棉袄,焦裕禄知道后让妻子徐俊雅坚决将粮票退了回去。焦裕禄不仅严管家人,对于党的建设也思索很多,他由“看白戏”这一事想到干部作风这一“人”的因素,拟定了具体管用的《十不准》,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
焦裕禄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常读常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将焦裕禄作为一面镜子,反复照一照自己,从焦裕禄精神中补足“思想之钙”。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践行。
要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到兰考的,焦裕禄遇到困难时,他披衣起床,重又翻开《毛泽东选集》,在他临终前,他送给女儿的,仍然是那本《毛泽东选集》。理论学习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至关重要,要切实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生活习惯,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加强理论武装,凝心铸魂筑牢根本。
要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焦裕禄是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我们要向他学习,努力练就调查研究真功夫、硬本领,在调研中不断破解问题、推动工作。
要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新征程有新任务,新形势有新困难。但我们扪心自问,再苦有焦裕禄苦吗?再难有焦裕禄难吗?再不容易比百年风雨中那些革命前辈还不容易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今天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就要跑好新时代的“赶考路”“长征路”,奔着问题去,冲着困难上,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要在服务于民上下功夫。李雪健曾含着泪说:“我在拍《焦裕禄》的时候,切身体会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爱戴。这么一个县委书记之所以能得到老百姓这样的爱戴,集中一句话:他是真真正正的人民的大孝子!”我们要像焦裕禄那样,把根扎到土地里,扎到群众中间。为民服务不一定是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做起,立足岗位职责,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要在敢于斗争上下功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一种政治担当。要同一切消极思想和负面现象作斗争,稳心定神、鼓舞斗志,大是大非跟前敢于亮剑。要为维护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不怕唱黑脸,全心全意守好人民的心。要与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提升个人斗争本领,将敢于斗争作为战胜风险挑战的前提,以善于斗争作为战胜风险挑战的保障。在发扬斗争精神中,全力推进开创事业新局面,在斗争过程中,向新的胜利进发。
共产党人走过的每一步足迹,都是初心的印迹,都是使命的痕迹,也都永远留在人民心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蔡相龙)
编辑:赵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