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让七夕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明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有报道称:北京市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推出了37项七夕主题游园活动。而从近两天的媒体报道来看,在七夕来临之际,不仅是北京,全国许多地区都策划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有的为有情人举办集体婚礼,祝愿他们白头偕老;有的结合文明家庭的评选表彰,请文明家庭成员畅谈家风家训,用感人的故事引情感共鸣展家风之美;还有的举办“七夕诗”诵读会,一同分享七夕传统习俗的美妙和意义……
七夕节作为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早在2006年5月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七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蕴含着向往自然和谐、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价值理念,还凝聚着渴望智慧、追求工巧、激励创造等精神崇尚。因此,七夕期间无论各地举办什么样的活动,都是对七夕节日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是对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尊重和珍视,都是对深深扎根于民俗大地上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发展。
不过,七夕文化的保护,让传统节日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仅局限于搞个主题活动、宣传好的家风家训、举办七夕诗会或故事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概念就是还原、传承与维护。因此,保护七夕文化,就要深度挖掘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尤其要挖掘本地具有优良传统的民俗活动,编写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并开展文化进厂矿、进农村、进军营、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引领公众以更大的历史视角审视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同时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建设,从现代审美的角度赋予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以新的内涵并使其重回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引领人们在致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提升对现代文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自觉。
传统节日文化穿越千年发展延续到今天,早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我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因而七夕节组织活动,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从而真正让传统节日文化回归。(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文良)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