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声:演员周海媚去世被辟谣,媒体的节操去哪了?

2023-12-12大河网

12月11日晚,“演员周海媚去世”的新闻引起了多位网友的悼念之词,但该新闻很快被辟谣,著名编剧谭飞发文表示“并未去世,请勿以讹传讹”。这起事件不免又引发了大众对于谣言的探讨与对媒体不经证实便进行报道表示了谴责。

媒体报道新闻是大众监控社会环境的一种手段。诚然,新闻追求时效性,但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第一要义。长久以来,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核心准则,更是新闻专业意识形态的基石。比尔·科瓦齐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认为,“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并直言“最终使新闻业与众不同的是它对真相的责任”。真实性原则要求记者必须核实信息、确认信源,既要全面交代事实,又应补充背景信息。失去了真实性,新闻就完全失去了价值。但当下有许多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而放弃新闻的真实性,这样的行为是不负责任、违反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的。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2015年歌手姚贝娜在医院抢救时就被迫“去世”,她在被抢救时,医院外就已站满了编辑好她去世新闻的记者,就等着她去世后直接发稿。2021年,“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被报道后瞬间登上热搜第一,但马上就被辟谣仍在抢救,并未去世。

这种事件不仅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还违背了新闻的最小伤害原则,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可以试想,当周海媚脱离危险后,看到网络充斥着自己去世的消息时,会对她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多大的伤害。甚至可能还需要她在身体还未康复时露面以证实自己并未去世,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会是多么的荒谬啊!

不管对公众还是当事人本身,媒体的责任都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媒体应该承担核实新闻真实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谣言和虚假这样的病态的新闻现象,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愈发突出。因此,事实核查就需要成为新闻发布的一环。主流媒体应加强把关人意识,完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对新闻质量的把关。澎湃明查、腾讯较真就是当前我国的主要事实核查平台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将国内外一些假新闻查证后,将事件的真相披露给大众。

邵飘萍曾说:“凡新闻之不确实者,即无价值可言。”范长江也曾说:“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真理是记者的唯一武器。”新闻必须是事实,失去了真实这一要素,新闻就毫无立足之地。

总之,在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新闻真实性仍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体现,新闻媒体也应坚守道德与职业底线,正确发表观点。(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菅雨霏)

编辑:赵惜辰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