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积分入学”不能搞成“逼捐入学”
家长无偿献血100毫升,或向慈善机构捐款1000元可以加2分,在孩子小学入学时能起到正面作用……日前,有网友称浙江金华武义县对新市民孩子采取积分入学政策,各公办小学根据积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家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或捐款可以增加积分。12月11日,有媒体记者采访获悉,该情况属实。
客观而言,积分入学是很多城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制定的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切断户籍与学位之间的联系,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般都是采取个人自愿申报的形式进行统筹分配,按照一定标准和规则对申请人进行积分计算,并按照积分高低对其子女进行排序和学位分配。
由此可见,实施“积分入学”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便利随迁子女入学,而不是设置一些无厘头的条件为难或者说阻碍随迁子女入学。
但我们看到,此次武义县的“积分入学”条件,除了居住证条件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所谓“公益项目”积分政策,尤其是家长献血积分、家长向慈善机构公益捐助积分等,给人很强烈的感觉就是这是另类的“拼爹”政策,而且所谓的自愿公益,在“积分入学”压力下如何确保不是“被自愿”,或者直白点说不是“变相逼捐入学”?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于国家所倡导的“积分入学”自愿便利等原则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背离。
更关键的是,这也与国家三令五申保障特殊群体便利入学的精神和明确要求不相符。比如去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就再一次重申各地要认真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关于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和有合法稳定就业、住所等规定要求,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不得要求提供户籍地无人监护等无谓证明材料;实行积分入学的地方要完善积分规则,切实保障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这些规定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符合居住证领取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要保障在尽可能便利的原则下顺利入学,“应入学尽入学”。但武义县的此次“积分入学”条件,设置了诸多的所谓公益项目积分,涉嫌变相强制是一个问题外,繁杂和如何确保公平显然是另一个难题。比如做公益两小时记一分,问题是相关公益积分的具体条件和标准是什么,由谁来监督落实和记分,谁能确保记分的统一和公平?如果这确保不了,这一积分政策岂不可能成了扰乱“积分入学”公平的一个漏洞,给一些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如果是这样,这样的政策有还不如没有好。
再者,教育的事情教育部门最有发言权,但此次武义县的“积分入学”规则却不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而是公安部门来制定和发布。政策制定主体的扭曲,如何完全吃透当地和上级的教育入学政策等要求和精神,显然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在公办小学教育资源有限、随迁子女就学压力大的情况下,地方采取“积分入学”政策,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次优选择,社会也不是不能理解,更不是绝对不支持,但这不意味着因此“积分入学”就能盲目地跟各种事项挂钩,就此就可以制定一些涉嫌违背公益自愿原则、公平标准难把握、随意增加入学复杂度,同时又回到另类“拼爹”的政策条款上来。那样,既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更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方向。
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