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声丨摩托车上村支书的“口头禅”

2024-01-11大河网

云南马鹿塘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转眼间,我又在这如画美景中走过一年。回望2022年3月,带着组织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我从蒙自市来到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这让刚出校门不久便入基层的我倍感不安。驻村这一路上,马鹿塘村杨支书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杨支书是一个扎根乡土的朴实农民,他在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的寻常岁月里,骑着摩托车奔走于村村寨寨,或许他没有耀眼的高光时刻,但他始终默默深耕在村委会的每件事上,摩托车轮毂印下的痕迹见证了村庄蝶变,杨支书的“口头禅”记录了基层工作者的担当。

他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对村民说“马上就到”

在担任村支书的日子里,杨支书的摩托车便是他走村入户的“亲密战友”。“突突突”的声响靠近,村民就知道是杨支书来了。村民有矛盾,他第一时间赶到,总能及时抓住问题关键,让老百姓握手言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他奔走于各个村小组,想办法销售当地“土特产”;为了鼓励村民尝试发展新产业,他与我探讨最大程度保护村民利益的产业发展模式;老百姓不愿意交医疗保险,他挨家挨户敲门,苦口婆心劝说;他骑摩托车奔跑于泥泞陡峭的山间核实图斑,阵阵寒风在他的眉宇间结了霜;每天他总是早早地来到村委会上班,投入繁琐的工作中,分配好各项工作……他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老百姓有事我就要马上就到”。他把信仰融入灵魂,用“马上就到”的承诺诠释着基层工作者的担当,足履实地,笃行不怠,踏平乡村振兴路上的风与浪。

他是坚守一线的奉献者,对家人说“再等等”

今年是杨支书在村委会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这十四年间村干部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他始终坚守。眼前是村庄的发展,身后是家人的等待和孩子的盼望。杨支书忙于工作,对家里照顾得少:杨支书的父亲年迈,但依然耕作于山间,有条不紊照顾好家中的田地,每次村委会下班,杨支书要骑车去地里接父亲,他总让父亲“再等等”;妻子嘴上抱怨杨支书不顾家,但她始终把家里衣食住行安排得妥妥当当,并常叮嘱杨支书按时吃上一口热饭,他总说“再等等,干完手上的活再吃”;每次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给杨支书告知孩子生病了,他总是先处理好手上的工作,让孩子“再等等”。孩子们虽然还小,但他们知道父亲是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他把奉献印刻在对“小家”的亏欠里,用对家人说的“再等等”,兑现基层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坚守,厚植“爱农”情怀,勇挑时代担当,留下奋斗的“最美模样”。

他用真心换真情,对我说“我们是一家人”

2022年7月,我的父亲突然逝世,我闻讯后马上赶回家料理父亲的后事。四方盒子盖过了父亲的一生,面对脆弱的母亲我不敢掉一滴眼泪。没有想到,马鹿塘村干部代表随后便驱车400多公里路程,在第一时间赶到我的家乡看望慰问,告诉我“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我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我们是一家人”。强忍悲痛的我听到这些真挚的话语后落泪了,深刻体会到了马鹿塘村村干部亲人一般的感情。我把父亲的教诲和我对马鹿塘村的情感写在父亲的追悼词里,在葬礼上对父亲承诺“会照顾好母亲,踏实工作,认真生活”。在生活上,杨支书视我为“妹妹”,带我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工作上,他充分尊重我的工作思路,整合村干部和工作队力量,为工作顺利开展排除万难,我们一步步把想法变成现实。看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一件件事情办成,他总乐呵呵地对我说,这一年多来他看到了村庄的变化,也见到了我的成长。他用“我们是一家人”温暖人心,让我学会扎根基层既要身入也要心至,涵养“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气,在经历中实现成长。 

摩托车上的杨支书,始终奔走在泥泞的山路间,他还经常说着他的“口头禅”,用真心与热情、踏实与坚守,回馈着这片热土和村民,把奔忙的身影留在马鹿塘村走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晓莹)


编辑:韩淼宇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