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保障
县域经济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引擎”,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助推器”,是积聚乡村势能的“输出地”。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把人留住是目前河南县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区域发展经验看,北上广深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口流入带动的。改革开放到今天,发达地区经历了一个产业带动、人口流入、城市发展、产业升级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人口随着产业走,人口的积聚又使城市、产业倍速发展,形成积聚效应。而河南更多是人口外流,目前在乡镇,受过教育、干事创业的年轻人比较匮乏。
其二,从个体价值作用来看,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已是共识。在后发地区发展中,存在两种成功的借力模式。一种是基于合作带动模式,一种是基于返乡创业模式,两种模式本质上都是解决了创业型人才的流入问题。广东的广清产业园区,就是由政府支持管理团队和资金,迅速提升了当地的园区管理水平,带动了产业引进。东莞刚发展时期,也充分依托乡情对接香港。在河南,驻马店的提琴产业园区、周口的红木城、南阳的塑料花产业,都是依靠本地人才回流带动了当地发展。
其三,从发展机遇看,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已经悄然开启人口争夺战。
近五年,发达地区已经加快放开人口落户政策,积极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吸纳更多高素质人群落户。广东东莞2015年专门成立了城镇化工作小组,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落地。目前东莞231万户籍人口,仅2017年、2018年就落户35万人。从调研数据来看,人口流出是一个长期趋势,但回流也是一个长期趋势。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逆城市化进程,县域中心乡镇将会是一种长期存在和重要依托。人群在城市乡村不同状态分布是绝对的,但是地域分布是可以选择的。可以说,全国各地乡镇的人才争夺战已经开启。河南要认识到形势的急迫性,加快县城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布局,把更多的人口留在本地。
要为县域经济发展夯实人才基石,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根本之计。沿海地区是工业化引领城市化,工业化吸引内地劳动力,发展壮大城市。对后发地区而言,可以是城市化引领工业化,用高标准的教育医疗资源吸引农民工回流,在县城聚集,人口到达一定规模,更容易吸引产业进来。
根据我们多年进行的“百县千村人口流动调查”数据显示,人随产业走,但是户口随教育走,教育是人口户籍流动最大的动力因素。
未来要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布局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用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把外出务工人员留下,先实现城市人口聚集,再在城市人口积聚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对很多县域而言,修学校建医院是一项重要工作。就全省而言,义务教育阶段,要在全省内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提升县域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师业务素质,把教育当作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战略资源来考虑。就职业教育而言,鼓励各地围绕自身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未来产业落地储备人才。
第二,加快改造区域文化,是点石成金。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义乌发展,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义乌资源匮乏,群众敢想敢试,干部敢于担当造就了今天的誉满全球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新乡长垣县,在偏远的小县城发展出的几大行业,都是依靠人,依靠奋斗不息的区域文化。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适用性不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自强不息、勤劳苦干、诚实守信、合作共赢、认真细致等创业型区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良好区域文化影响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人才。就河南而言,要大力发展法制、敬业、诚信、友善等创业型文化。
第三,珍视本地产业人才,是天时地利。在人口流动和产业发展中,人口随产业发展走,但是人才可以带动产业。对于后发农村地区而言,虽然工业基础薄弱,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产业要素还存在。是这些地区珍贵的产业基础,留有一些人才,值得关注珍惜。泌阳的夏南牛,就是当地畜牧站技术人员祁兴磊历经20多年长期坚持,潜心钻研而来。泌阳的香菇产业有历史传承基础,方城的黄石砚产业,是靠当地几个手艺人传承发展而来。一个地方的产业传统,是当地人力资本、社会资源、自然禀赋的综合产物,尤其是有上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甚至是在全国综合比较优势选择的结果。在今天全球化分工合作背景下,在科技进步背景下,如何利用当地传统产业人才,全新发展规划布局,值得思考。
第四,找准本地优势招揽人,是发展依靠。嘉善、东莞、安吉等地,都借助于地理位置优势,围绕一个主导产业,经过地方上下一心多年发展,最终形成了繁荣局面。城镇周边,有资源有产业的中心镇、中心村就会兴旺,吸引人口进入,一些没有资源产业的村庄会慢慢走向消亡。
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不会很多,产业必须积聚才能有竞争力,所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县一个主要产业足矣,整个县域可以围绕这个产业布局政府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更容易突出优势。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加大规划,加大引才力度。在吸引人才工作中,要善于借势,把优秀的人才都吸引到本地,打造行业高地。
第五,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标。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嘉善、东莞、清远等地,县域经济发展中,值得学习的是,发展中都考虑到了民生问题。比如在土地指标置换中,他们实行飞地经济,让边远地区以土地指标置换款入股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可以长期享受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红利,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民生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只是手段,民生是根本。要牢牢掌握这一个目标不动摇。(作者朱世欣系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