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兴文化丨讲好“黄河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

2022-10-10大河网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目前,学界已经围绕品牌传播、文化旅游、文化保护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事实上,讲好“黄河故事”除了传播黄河文化、树立黄河形象的自身目的,由于其内在旨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而能够成为引导广大公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因此,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真正将讲好“黄河故事”上升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探寻推广路径。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黄河故事”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黄河故事”应当从“黄河”与“故事”两个角度切入去解读。“黄河”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以一定边界规定的流域;“黄河”也是一个文化概念,黄河先民在兴水利、除水害的过程中,在黄河流域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塑造了团结统一的文化认同;“黄河”更是一个价值概念,当黄河文明所有精神成果升华,就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为代表的黄河价值。“故事”既指已经成文的叙事作品,更指这种作品的生产与传播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讲”的过程。那么,“黄河故事”的内涵就非常明确了:“黄河故事”是黄河流域内,以黄河文化为载体,传递黄河精神的文本体裁与叙事过程。在实然层面奠基以后,向应然的飞跃与提升就成为一种需求,“好不好”“如何好”成为一种对“黄河故事”的价值追问。

  一、“黄河故事”好不好、如何好?

  一篇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给出了答案:既应当“满足一切合理的要求,并且在各个方面都称得上是尽善尽美的”,也应“富有诗意、饶有谐趣和道德的纯洁”;既应当“具有一切时代所共有的特点”,也应“适应自己的时代。”对于当代的“黄河故事”而言,它本身既体现民族精神、也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但归根结底,其评价标准就是我们价值领域的“一把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因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合性,我们说“黄河故事”是好故事。

  第一,“黄河故事”本身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故事。这是从国家全局层面,对“黄河故事”进行的评价。首先,“黄河故事”本身蕴含“富强”的价值基因。“富强”,就是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历史上的黄河地区,水灾频发,“三害”导致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落实“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嘱托,在水害治理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近十年来,黄河流域内的人民努力克服经济滞后现状,突破生态难题,支撑高质量发展,2021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94.8亿元,较2011年翻一番,2012年至2021年,全河累计实现经济总收入1585亿元,谱写了壮丽的经济发展史诗。其次,“黄河故事”本身蕴含“民主”的价值基因。“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应然状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沿黄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原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本身创造了生动的民主实践。近十年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沿黄各省深度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仅河南一省,就创造了224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案例,创新出“三举措”“五步工作法”“街道议政会”“公推直选制”等生动民主实践。创造出动人黄河民主故事。再次,“黄河故事”本身蕴含“文明”的价值基因。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然状态。作为华夏文明的源头,黄河文明有着“根、源、干、魂、家”的定位,孕育着“易、道、仁、理、心”的价值追求,以“诗、酒、花、梦、愁”为外在表现形态。近十年来,黄河文化更是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在“保护-传承-发扬”三个环节下狠工,推动黄河文化“活起来”。最后,“黄河故事”本身蕴含“和谐”的价值基因。“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理念。历史上的黄河海纳百川,是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当代的黄河,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场域。以共同文化认同为纽带,共同建设黄河家园的实践,正是“黄河故事”的最重要主题。

  第二,“黄河故事”本来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美好社会故事。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围绕着私有财产,抽象地设定自由、平等、公正等抽象人权(Droitsde l’homme),并将国家设定为“是伦理理念的现实”,设定为与社会相对立的存在,只是防止社会陷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bellum omnium contraomnes)状态的工具。营造出应然与实然、国家与社会的僵硬对立。这种设定是虚假的,真正去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就必须从真实的社会实践切入。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源地,黄河流域内诸省通过生动的实践,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指向。利民惠民,沿黄河各省区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持续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疫情防控为例,2021年8月4日,沿黄河9省区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控区域合作、公共卫生大数据协同应用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分工协同、紧密合作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依法治黄,治水彰显公正法治价值。“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被写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治水用水各环节彰显依法治黄公正价值。通过落实一件件举措,逐步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治理境界。

  第三,“黄河故事”应当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民故事。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彰显出的崇高精神。46个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就有31个与黄河相关。其中南泥湾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与黄河直接相关,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首先,南泥湾位于黄河中游支流的汾川河上游,是南泥湾精神的发源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八路军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南泥湾开荒种地,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红旗渠,引入漳河水,孕育了珍贵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所在的林州市,曾经“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水利不兴、用水不给,严重影响了林州百姓的生产生活。1959年中共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破解资金、粮食、技术、水源四大难题,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条隧道,架设152座渡槽,以牺牲81人的代价,创造了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真正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成为百姓的生命渠、生态渠与生力渠。最后,兰考位于九曲黄河的“最后一湾”——黄河湾,这里走出了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精神”的缔造者——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样样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总而言之,“黄河故事”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共通,是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故事”。通过讲好“黄河故事”,能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老百姓的心坎儿里。

  二、“黄河故事”谁来讲、为谁讲?

  “故事”文本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真正要让大家听懂“黄河故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在不同的境界,面向不同的对象讲出来。

  第一,沟通校内校外“讲”,展现“黄河之黄河”。所谓“黄河之黄河”,就是遵循“是其所是”的逻辑理路,呈现“黄河故事”之真,为黄河文化传播奠定基础。一方面,要抓住课堂这个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战场。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课堂中的“黄河故事”应该由教师来讲。在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路下,依托专业的教师培训、齐全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材设计,推动黄河文化走进思政课,更走进专业课,以有趣有料的“黄河故事”,倡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将黄河故事推广到校外教育这个更广阔的天地。校外教育包括“党-团”主导的城乡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等,也包括其他职能更加突出的博物馆、展览馆等等。“黄河故事”本来就传颂于田间地头、流传在大街小巷、凝结为历史文物、反映着自然景观。少年宫辅导员、实践中心与实践所负责人、展览馆负责人,应当主动担起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责,去挖掘习俗、歌谣、对联、文物、景观之中的黄河文化,丰富“黄河故事”的素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

  第二,畅通域内域外“讲”,展现“中国之黄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以山川形势、行政区划、文化影响等为界限,固然可以划分出若干个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黄河故事”从来不局限于一省一市,而是所有中华儿女共享的文化财富。一方面,黄河流域内各省本身应当依托自身的文化背景,讲出有特色的“黄河故事”。以河南省为例,管理主体重点发力,努力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政策遵循与实践保障。在政策层面,“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被写进“十四五”规划,遵循《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开展黄河文化建设。在执行层面,着力开发黄河文化,实现域内7051处不可移动文物有效保护,推动21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非黄河流域也应当传颂“黄河故事”。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长江、珠江、海河等水系共同哺育中华儿女。不同地区的管理主体,也应当面向广大受众,将黄河文化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环节,将讲好“黄河故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第三,联通国内国外“讲”,展现“世界之黄河”。“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对世界而言就是贡献。”对于国家主体而言,黄河的故事讲好了,对世界而言也是贡献。中国治黄关乎天下,在黄河治理过程中,孕育的治水经验、减贫经验、发展经验本身可供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与此同时,要将黄河故事讲给其他国家的民众听。黄河故事是黄河精神的具象呈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更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具有普遍性的价值。通过贯穿古今、具体生动的“黄河故事”表达,能够展现中国的和平大国形象。有效地把传统灌输式的“propaganda”转变和对话交流式的“publicity”。更好地传达全人类共同价值,赢得价值共识。

  三、“黄河故事”怎样讲、怎讲好?

  “讲故事”与“讲道理”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别,一显一隐、一露一藏,“讲故事”要娓娓道来、句句动听,“讲道理”要铿铿有力、掷地有声。然而,讲好故事最终还是为了讲好道理,讲好黄河故事,最终为的是传扬好黄河精神,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讲故事”不能失了故事的趣味,也不能失了道理的韵味。处理好“故事”与“道理”之间的关系,是讲好“黄河故事”的关键,总的来说,要从内容、载体、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打造优质内容是讲好“黄河故事”的关键。内容就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传授、讲授予对象的知识、理论、观点。“黄河故事”的内容就是不同层次的主体为了引导受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黄河文化而传授的知识、理论、观点。首先,做好规定动作。规定动作就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的那些必须做的系统工程。提升对规定动作的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将规定动作落实到黄河文化传播过程中去,把工作做到沿黄人民的心里去。其次,补充自选动作。对于讲好“黄河故事”的各级主体来说,自选动作主要就是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的那些动作。做好补充的自选动作,意味着有效保护、开发、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挖掘地区的英雄模范,打造本地课程案例,根扎实地讲好“黄河故事”。最后,不做多余动作。做“加法”更要做“减法”,在根据时代需求增加工作内容的同时,要根据实际适当减少那些相对落后的内容。

  第二,建设完善载体是讲好“黄河故事”的支撑。载体就是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选择、运用承载一定信息,传递予对象的教育中介。要讲好“黄河故事”,就要建设完善各种载体。首先,用好文化载体。黄河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对人的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必须总结凝练黄河价值,将黄河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对接,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搭好传媒载体。将“黄河故事”从口语传播升格为网络传播,融通网内网外媒介,党委宣传部统领,不同系统的新媒体中心、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协力共建,打造黄河传播传媒矩阵。最后,完善管理载体与活动载体。一方面,对黄河的治理与对黄河流域的管理本身具有传播价值。齐抓共管黄河保护,以真正的治理实效讲好“黄河故事”。另一方面,办好围绕黄河的传统节庆、大型活动也是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措施。保护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沿黄传统节俗,深度开展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文化月、保护母亲河日等大型活动,引导受众看黄河、说黄河、悟黄河,从“黄河故事”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是讲好“黄河故事”的保障。讲好“黄河故事”的环境保障,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一方面,打造良好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对于讲好“黄河故事”而言,黄河本身的自然风光与人为保护就是其中的重要素材。没有美丽黄河,就没有美好的黄河故事。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休养生息、还水于河,问题导向、重点攻坚,源头管控、防范风险,多元共治、协同推进的原则,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造治理的“黄河样板”。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打通各省的黄河文化中枢,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让黄河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河”,让良好社会环境育民、惠民、利民,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向立东,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彭兆龙,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跨媒介视域下黄河文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10475044);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文旅文创战略下中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BXW008);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媒介视域下中原文化传承创新与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KL—2022—1946) 】


编辑:梁爽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