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吴旭晓: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编者按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大河网理论频道学术中原推出二十大特别策划——“专家说”,邀请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读报告、谈感想、说体会,畅想和展望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日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旭晓的文章《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核心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保障,因为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强调的那样:“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始终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要把好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盘,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节点,即“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与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同向性和同步性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包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现代化进程中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财富创造能力的大跃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较低的人均自然禀赋决定了依靠资源要素大量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此,亟须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运营示范区、高技术产业园区等为核心载体,打造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强磁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导向,以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需求为牵引,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聚焦“新高特精优尖”产业创新主战场,积极融入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步伐。完善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连接互动平台,推动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数据链、资金链精准对接、相互嵌入和深度融合,构建全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的多螺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深挖国有企业创新潜能,突出民营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强化从“0到1”的源头创新。科学规划和前瞻性建设差异化应用场景,缩短创新成果从“1到N”产业化裂变进程。以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以数字赋能跃升价值链生态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共同富裕的根基。
在现代化进程中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在现代化进程中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补齐农村农业农民“三农”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区域协调和全域共同富裕的时代选择。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释放城市群都市圈的聚集效应,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县域经济联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平台功能,培育现代城镇体系,放大新型城镇化的内需效应,增强城乡区域共同富裕内生动力。打通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堵点,推动农村资源与城市要素高效对接,架起城乡资源要素耦合融通的桥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和协同共进。加快农村资源向创富资本转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守牢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探索农村土地金融化新模式,让农民成为新农业的股东,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资源要素收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美丽健康乡村建设为抓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创业乐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将风景转化为资本,变绿色为生产力,增加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一盘棋的系统思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形成城乡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公共服务均等化、共生共荣的新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等方面的差距,交出新时代我国城乡共同富裕高分报表。
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精神文化服务结构性改革,共享高品质文化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然内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裕程度不仅是量度现代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而且是共同富裕进度的显示器。实施春风化雨式文化惠民政策,打造一批全民覆盖的群众文化品牌,推出一系列温暖人心、鼓舞斗志的群众文化活动,确保城乡百姓便利获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坚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齐头并进的方针,在阻击病态的资本势利文化流行中弘扬主旋律,实现价值坚守和文化自信,凝聚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的民心,增强同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借助“互联网+”,发挥新媒体力量,贴近公众实际生活,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精神文化服务精准度。根据地方特色、人口结构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新需求,合理布局建设博物馆、艺术馆、图书室、文化宫、科技馆、体育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村文化驿站,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让人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文化大餐、接受艺术熏陶,让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创意驱动,突出美学引领,大力发展文旅文创产业,串联碎片化的生态资源,整合优质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跃升精神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在给民众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还让民众感受到传统历史厚重意蕴和自然生态之美,尽享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
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人才培养和收入分配机制,催生橄榄型社会结构
教育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完善分配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广泛宣传“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推行研究型和应用型协调并行的“H”型人才培育机制,为现代化建设输送科研人员、技能人才和专业工匠;双一流高校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其余高校侧重培育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大财政科教支出,开设专业技能培训学校,消除户籍和性别壁垒,确保城乡居民根据自己兴趣公平享受职业教育机会,学到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发挥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劳动力、技术、知识和管理等要素资本化的制度安排,确保个人所得与工作贡献相匹配,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动态协调;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制度,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构建先富帮扶和带动后富的激励机制,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让现代化建设红利普惠人民。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分配环境,激发各种人才依靠专业技能通过合法劳动增加收入的积极性,打通城乡低收入居民向中高收入阶层流动的渠道,提升专业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催生橄榄型社会结构,在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前提下加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吴旭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阅读: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张占仓: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周欣宇:以法治保障发展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涂小雨: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高亚宾: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内涵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范益民: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李龙:国家文化公园对河南文化强省的重要作用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齐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厚植河南担当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师永伟: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百年大党的历史自觉和与时俱进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邓小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意涵与实践要旨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刘新伟:务必要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到底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刘依杭:构建优先发展机制 推进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