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陈明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10-21大河网

  编者按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大河网理论频道学术中原推出二十大特别策划——“专家说”,邀请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读报告、谈感想、说体会,畅想和展望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日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明星的文章《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党的二十大将粮食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高度,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为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在大食物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下,顺应高品质生活需求和高水平安全保障;必须强化从产量、产能到产业的全要素、全主体、全环节、全链条保障,筑牢粮食安全风险多维防火墙。

  一、强化基础建设,全要素筑牢高效供给基石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要强化粮食安全基础建设,强化要素保障、生态支撑、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在耕地上,要破解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等问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在种子上,破解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等问题,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国;在水资源上,破解水资源保护、利用效率提升、污染治理等问题;在种植结构上,积极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同时抓好花生、油菜等油料生产,提高供给体系的适配性。

  二、强化义利并举,全主体激发粮食生产合力

  任何一个产业的收益率如果长期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就难以具备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关系国计民生但弱质低效的粮食生产尤其如此。因此,“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特别是要调动和激发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工商资本投农营粮的积极性,形成粮食安全高质量保障的合力。一是调动和激发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但长期以来,三者在粮食生产上呈现利益倒挂现象,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8.6%,而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5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和的46.0%。为此,既要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严格实施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推动党政同责真正见效,又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汇聚起重农抓粮的强大合力。二是调动和激发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强化政策保本、保险兜底、经营增效,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和加强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办法,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三是调动和激发工商资本投农营粮积极性,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生产托管、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涉农、涉粮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强化绿色发展,全环节挖掘减损降耗潜力

  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粮食安全可持续的必由之路。要着眼挖掘粮食全环节节约减损降耗潜力,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快构建节约高效、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一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节约型生产模式和种养结合等粮食循环经营模式,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扶持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的农业技术的研发、改进、制造和推广,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体系。二是推进粮食减损降耗。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在粮食收割、烘干、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加强工艺改进和农机装备升级,促进良机良田良法良种协同匹配,引导口粮适度加工,加强副产品综合利用。三是推进粮食节约行动。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四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发展和应用农业综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包括干旱、洪涝、低温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或爆发性、毁灭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等,加快建设绿色农田、数字农田,提升智能化气象服务能力和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四、强化产业赋能,全链条拓展增值空间

  “产业强,粮食安。”粮食产业链越坚韧,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因此,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必须坚持“三链同构”,在粮食生产、仓储运输、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等关键环节协同发力,让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更加闪亮、优势更加彰显,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粮食安全高水平保障。一是深化供需协同、产销对接。一方面,强化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积极扩大农业农村投资,推进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开发符合不同消费层次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着力提振消费信心,为扩大内需、开拓市场释放潜力和活力。二是深化产业融合、提质升级。聚焦粮食产业发展中高端、关键环,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创、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实现穿珠成线、块状成带,不断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粮食系列品牌,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三是深化集群成链、格局重塑。立足县域布局粮食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优化县域产业链空间布局,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打造以农业为起点的全产业链,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和乡村产业体系。

  (作者:陈明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阅读: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张占仓: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姚巧华:开启新征程的纲领性文献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王新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周欣宇:以法治保障发展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涂小雨: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高亚宾: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内涵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范益民: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李龙:国家文化公园对河南文化强省的重要作用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齐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厚植河南担当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师永伟: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百年大党的历史自觉和与时俱进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邓小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意涵与实践要旨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刘新伟:务必要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到底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刘祺:以数字化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李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刘依杭:构建优先发展机制 推进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 

       二十大时光•专家说丨吴旭晓: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编辑:梁爽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