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二十大回声丨刘 辉:推进理论创新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径

2022-11-29大河网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单独章节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大命题作出深刻阐述,强调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一布局凸显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性,表明我们党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这些重要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创新,要与时俱进地补充新鲜血液。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牢牢立足于实践。

  恩格斯说过,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之源。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天才人物的主观臆想,都源于实践,从现实中产生。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躬耕实践才得出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一不是实践的产物。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得出的理论才是科学的,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推进理论创新,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必须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大潮中,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投身于创造新的伟业的历史洪流中。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下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理论创新不能脱离本国国情,要把基点放在本国具体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初步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强调,马克思的理论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则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这些重要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除了灵活地加以运用外,还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长期以来,正是因为牢牢立足于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的征程上,我们推进理论创新,也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下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没有改变,但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多变;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渴望更加强烈,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少深层矛盾亟待解决;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效果但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出现……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当下国情,才能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形成接地气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才能用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进而顺利解决当下问题。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20世纪初,包括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思潮闪亮登场。党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原因之一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思想观点说到了中国人民的心坎上。马克思主义传到我国后,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获得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不但自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其再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当前,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淬炼下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的浸润下更加熠熠生辉。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下时代大势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激起无数的时代浪花,这一个个的时代浪花组成崭新的时代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回答。毋庸置疑,马克思、恩格斯是千年难遇的伟大思想家,然而他们也无法精准预料自己去世上百年、几百年后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提出面面俱到的理论,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快了,许多新的问题往往不期而至。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只能解决当时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需要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站在时代前沿,聆听时代声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论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及时解答时代之惑。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霸凌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复苏乏力;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能源资源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挑战明显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各国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国际担当更加凸显……新时代产生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在时代大势面前,唯有因时而进,使我们的理论符合时代之需,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历史的前进。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遵循“六个坚持”。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创造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二是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余年光辉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篇章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产物。要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坚信中国的事情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解决。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解疑答惑。五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整体事业提高科学思想方法。六是坚持胸怀天下。放眼全球,深刻洞察人类进步发展潮流,积极回应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着眼于“为世界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理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以上“六个坚持”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历史已经证明,推进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所在,是永葆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重要一招。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突破陈规,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发表前人没有发表过的言论,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增砖添瓦,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只要我们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刘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