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二十大回声丨靳瑞霞: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2-12-02大河网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一重要论述,既点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和路径,也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和作为文化根脉的开放性和促生性。

  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时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国具体实际”,一方面是指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指解决问题中可以凭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哲学思维、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

  回顾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间都不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与助力。第一阶段,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在与中国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也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在“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上,都体现了对传统哲学中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吸纳和发展。其“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则印证了对传统哲学中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吸纳和汲取。

  第三阶段,新时代围绕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喻成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坚决将理论植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成功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那么,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怎么实现?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自觉认知,锚定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识别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提炼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自觉确立文化身份认同。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自觉自信独具清醒的认知,付出了卓越的践行,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摆脱“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二,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新提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古人充满智慧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融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灵活应对中华民族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无疑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的提出。在政治重心“东升西降”、经济发展格局转变、文化发展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国际形势下,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和诉求。站在全球普通民众爱和平求发展的一致立场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中国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理想社会层面的完美契合。中华文化血脉中流淌的“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平等、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更易在跨文化交流中为世界各国文明所接受,文化的顺利输出和为世界所用,必然带来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也必然在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时更加从容自信。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上形成的认识存在诸多互相贯通与契合之处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融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内在理论基础和人文思想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努力开拓相关学术研究的新格局,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丰厚积累,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全球的和平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作者:靳瑞霞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