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金民卿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讨会上提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逻辑

2023-01-04大河网

  编者按

  2022年12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原智库年会在郑州召开。年会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主题,持续深化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分别作了《中华文化建设中中原的历史底蕴与贡献》《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逻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报告。大河网学术中原将全文刊发专家报告,敬请关注。

   今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的报告《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逻辑》——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建设历史经验,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国实践要求和时代特征而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贡献的重大科学命题。这个命题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内涵、根本要求、根本原则,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路径,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上的文化厚度、哲学深度和时代高度。同时,这个命题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以及目标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做了系统的、全面的阐述,这是近几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以党的报告形式而做的一个集中概括。关于“两个结合”的概括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内容提出来以后,已成为我们理论界的一个共识性命题,但同时还需要对它进行系统性分析,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相互贯通的必要性分析、可能性分析、内容性分析、过程性分析、方法性分析和结果性分析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衔接的,构成了自洽的逻辑链条,体现了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相互贯通的内在逻辑。

   一、关于贯通的必要性分析

  这也就是说要回答需不需要贯通的问题。这个方面要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特征等多个方面的主客体要素来进行展开论述和分析,来阐明二者之间相互贯通的必要性所在何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能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够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它就永远摆脱不了“外来户”这个身份,中国新时代的实践发展需要有一种科学理论来指导,以指明方向,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的最根本主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中心任务,而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支撑。

   二、关于贯通的可能性分析

  这也就是说要把握能不能贯通的问题,这方面的分析是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个问题上,要从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从二者之间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排斥、批判等不同的关系上,去历史的说明贯通是何以可能的。1840年代早期和1850年代,马克思就曾对中国文化有所论述,他站在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站在全世界人民群众解放的高度来关注中国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在看到中国人民进行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的过程,马克思已经在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也证明中华文化没有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之外,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是包含性的,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大体系中是一个文化因子的存在,而这种文化因子结构成了它们之间在当今时代贯通的可能性基础。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是跨时空和跨地域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价值,而马克思主义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体系,那么这两种都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思想体系,在普遍性上也是可以打通,这是二者的另一个契合点。

   三、关于贯通的内容性分析

  这也就是要解决贯通什么的问题。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清晰的表述,就是要贯通思想精髓和文化精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立场就是彻底的、根本的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根本立场转化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转化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包括辩证法、实践论、认识论等;方法就是辩证分析的方法,也就是矛盾分析、经济分析、阶级分析等科学的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华,就是中华传统文化里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人生修养理论等,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因此,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好地概括出来,然后使二者之间实现贯通。

  四、关于贯通的过程性分析

  这也就是要解决做什么样的贯通、怎样贯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是做到自主性贯通,贯通是自主自觉的行为,而非外在强制性的行为。二是实现创造性贯通,这也就是说贯通的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一种照搬照抄,要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成果,要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突破。三是注意差异性贯通,也就是说绝对不能够为了强调二者的贯通性而忽略了他们之间的本质差别,不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等同,这种差异包括地位上的差异和性质上的差异。四是强化互动性贯通,这就是要在二者之间的贯通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等发生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相互改造,使其进入到一个新境界。

  五、关于贯通的方法论分析

  这也就是要解决如何贯通、贯通的方法与路径问题。这个方面,核心是在四个“化”: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这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实践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二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也就是要把基于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经验、创新观点进行理论提升和凝结,抽象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高度,其中最新的重要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文化,也就是要实现身份的转换,由外来户变成本土的。四是中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就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摆脱时代烙印,而上升到一个真理高度、道义高度、实践高度。

  六、关于贯通的结果性分析

  这也就是要解决贯通的目标和贯通的成果问题。最关键的是通过贯通和理论创造,来形成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也就是二者高度融合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它是中国文化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即是说二者是两位一体的。党的七大在论述毛泽东思想时就说它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述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也说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的时代精华,这就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和中华文化性同时都彰显出来了。所以,贯通的结果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种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达到一种现代化的中华文化。

  (作者:金民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相关阅读:

  王震中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讨会上提出:中华文化建设中中原的历史底蕴与贡献

编辑:姜秋霞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