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王运涛:加强汉字文化教育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2023-03-01大河网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汉字文化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加强汉字文化教育,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加强汉字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接续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血脉,谱写与时俱进的壮美诗篇,做有根有魂的炎黄子孙,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活和网络中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不断加剧,汉字和汉字文化正经历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落实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战略的今天,正确认识汉字的文化内涵,充分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积极挖掘汉字文化的教育价值,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作为华夏先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立足世界之林奠定了基础。著名学者饶宗颐说:“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积极引导国人正确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发明源自华夏先民的集体智慧

  汉字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一直沿用至今,是全世界历时最久的文字。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浸透了华夏文明的智慧,承担起了记录华夏文明的使命。关于汉字的起源,历来有“仓颉造字”的说法。但正如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汉字也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创造的,应该是无数华夏先民用线条和笔画描摹实物形状、勾画所见之物,最终创造出了“山”“川”等象形字。显而易见,“仓颉只是许多贫民造字英雄的集中代表,汉字是华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有些事物实在难以描摹,先民们便以在象形文字上加象征性符号的方式来解决,如在“木”上加横便为“末”,在“木”下加横便为“本”,前者指末梢,后者指根本。会意字是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意义组成,因此每一个会意字都能理解为一个动人的故事。如二木为“林”,三木为“森”,又如拎“刀”分开“牛”和“角”,便是“解”字。形声字最大的特点是有形有声,如“擒”“态”“爆”等,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易读易理解。由此出发,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书写符号。

  (二)汉字传承的是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

  汉字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所有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汉字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富。它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体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因此,汉字就像走过五千年的智者,能够让华夏儿女拥有了解过去、了解古人、审视自己、把握未来的能力。如流行1400多年的童蒙读物《千字文》,仅用一千个汉字,就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本身就已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历来有“修史”的传统,先后出现了《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一大批优秀的史书。凡是认识汉字的人,都能透过对它们的深入解读,看到历史更迭背后先民生活的印记与华夏民族的文化观念。

  (三)汉字孕育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形式

  中华民族的“诗教传统”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华诗词深深植根于汉字的沃土,具有一字一音、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朗朗上口的特点,饱含深情、富有诗意、寓意哲理,又言简意丰。短小精悍、脍炙人口的诗词历来深受国人喜爱,学诗写诗成为文人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育后人时,孔子用“不学诗,无以言”强调了学诗之重要,陆游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揭示了写诗的法门。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之不易,写之尤难,但中华自古人杰地灵,佳作迭出,蔚为大观。且不说诗圣杜甫光耀千古的诗篇,也不说诗仙李白清新俊逸的神作,但看前秦苏蕙所作的841字的《璇玑图》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明代学者康万民从中读出了五言、六言、七言诗4206首,且篇篇真情流露、幽怨悱恻。因此有学者认为,诗词不仅有利于激活国人的诗性思维,拓展民族的精神空间,而且能够启迪人生智慧,培养人格操守,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伟大进程。中华文化精神的根基就在于中华民族独特的诗性思维结构及其运作模式。

  二、充分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魅力四射。汉字文化的魅力,既可以表现为表达的艺术,如诗词曲赋,也可以呈现为书写的艺术,如隶楷行草。中国人的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空虚,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这些都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底气所在。

  (一)汉字能够精准表达丰富的文化意蕴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斯文有传,学者有师。由于世人对炼字能力的推崇,使得“一字之师”的说法历代流行。一个汉字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量,有时便可管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时利用一字之别,便能表达出死亡者的阶级差别,如孔子著《春秋》,“帝王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等,可谓言简意赅。有时利用一个词语,便可传递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意义。晋国赵盾并未杀死君主,但史家依据君臣之道义,坚持用“赵盾弑君”来记史,此举历来为人所热议。杜甫《写怀》中有“厉阶董狐笔”的咏叹,文天祥《正气歌》中有“在晋董狐笔”的赞赏,皆对其秉笔直书的精神予以肯定。有时用活一个字,就能夺大自然之造化,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皆因用得巧妙而深得世人盛赞。有时利用一首简短的小诗,就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事物的精气神。如于谦的《石灰吟》用“粉身碎骨浑不怕”抒发了其无畏艰险的精神,王冕的《墨梅》用“不要人夸颜色好”盛赞了其不务虚名的品格。

  (二)汉字能够凝练概括复杂的哲思体悟

  无论是短小精悍的对联,还是机智精巧的谜语,在凝练概括方面都能充分展现汉字神奇的表达力。如对联在尽言山河古迹之胜景、评说千古人物之功过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有时一副对联就能精当地概括一个人的一生。如韩信的一生用“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来概括,可谓言简意赅。有时一副对联就能道破为人处世之道的真谛,如“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去便成名”,可谓警世名言。有时一副对联就能旗帜鲜明地寄情寓志,如“宁为山水门前客,不做蓬莱天外仙”,可谓醉情山水。有时一副对联便能当场考验出一个人的“急智”与才华。如少年郭沫若面对老师“昨夜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的责问,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来应对,既承认了偷桃之行为,又展现了高远的志向,这对出来的就不仅是才情,更是勇气和智慧、眼界和格局。字谜在高手眼中,有时一个字就是一首诗。如宋真宗的“湖”字谜——“古月照水水长流,水伴古月度春秋。留得水光映古月,碧波荡漾见泛舟”,生动写出了水月相伴的情趣。

  (三)书法艺术直观展现汉字的形体之美

  汉字本就具有非凡灵动的美,书法艺术则进一步赋予了汉字神奇的生命力。汉字千千万,姿态万万千,风格不同,意趣迥异,在书法家笔下不断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字各具秉性,形态各异,文中二十多个“之”字竟也互不相同、各自精彩,无愧“天下第一行书”的无上盛誉。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秃笔疾书,气韵流畅,体方笔圆,妩媚刚劲,自有“天下第一楷书”的别样精彩。怀素和尚《自叙帖》,洋洋洒洒的满纸烟霞,一气呵成如龙蛇竞走,尽显“天下第一草书”的恣肆飞扬。上述三人所写字体有别,风格迥异,旨趣不用,却都能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极致美感。更妙的是,无论是晋人于行云流水中展现其风流潇洒与流美妍媚,还是唐人于起承转合中彰显其法度严谨、气魄雄伟,无不与书写者所处时代之精神风貌大体契合,可谓神奇。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元文化,对华夏文明具有孕育托举之功。汉字本身是美丽的,也是有生命的。从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泣”的神话里,可以想见汉字的神奇;从唐诗宋词鲜活灵动的韵律里,可以感受汉字的意境;从对联的对称和谐与谜语的精妙机智里,可以领略汉字的巧妙;从书法艺术的风姿娟秀里,可以欣赏汉字的绚丽;从文人墨客的趣闻逸事和寓庄于谐的奇文里,可以洞悉文人墨客的性情与奥秘。

  三、积极发掘汉字文化的教育价值

  汉字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一个文化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汉字记载着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汉字与中华文化发展始终呈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态势,具有彼此相互孕育、合体共生之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离不开对包括汉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认识汉字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教育功能来看,汉字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成就了独特的民族艺术样式,很容易唤起华夏儿女的文化记忆。学习汉字的过程,不仅是掌握交流的工具,也是接触、了解中华文化的过程。汉字文化教育对继承和发展汉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文化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纽带。譬如,神州大地地域辽阔,南北方言各异,各族语言有别,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离不开汉字这一沟通桥梁。如果没有秦始皇确定“书同文”的文化一统目标,汉字不可能成为多样化的语言统一的交流工具,而如果大家没有共同的沟通方式,中华民族的融合或许就要大大减缓。因此,现代的汉字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汉字的文化解构和职能应用方面,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掌握汉字之用的同时,感受汉字之美,了解汉字之源,明白汉字之理。

  (二)弘扬“敬惜字纸”的教育传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保持着“敬惜字纸”的教育传统,这对汉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余光中先生曾说过:“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中文一旦沦于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因此,无论任何时代,尊重汉字,善待汉字,是中华儿女必须有的心态;传承汉字文化,弘扬中文精髓,更是炎黄子孙应有的行动。加强汉字文化教育要积极发掘汉字文化的特色资源。从汉字教育和书法教育入手,始终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抓手。如对对联便是学生练笔的有效方式,对培养语感及词性、音韵的敏感性都有极好的效果。

  (三)传播汉字文化的教育智慧

  秉承“诗书传家长”的家训,古人通过读书习字学习传统文化,领悟修齐治平的智慧。如杜甫“读书破万卷”,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苏轼反复抄写《汉书》等。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传统文化节目,利用汉字文化的独特艺术样式,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人们对中华文化追根溯源的激情;世界各地陆续开设的孔子学院,在满足世界人民对汉字文化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不断掀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潮,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汉字文化强劲生命力的显现。如何借助新的信息技术,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华文化更深入持久地滋养世人的心灵,这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委托项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022DWT039)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