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远:传承雷锋精神 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并将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置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的背景之下。这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雷锋精神作为不断传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是推进我国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雷锋能够从平凡走向伟大,雷锋精神能够跨越历史长河而实现永恒,因其有着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内核。雷锋精神已经从雷锋个人身上得以升华,成为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身上体现的精神为基础的、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为人们所敬仰和追求的崇高精神文化。新时代我们弘扬的雷锋精神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并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挥毫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鲜活的榜样。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雷锋与雷锋精神的宣传弘扬,雷锋精神也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红色血脉代代赓续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2019年7月,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写道:“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60年来,雷锋精神已经深深嵌入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经过60年的沉淀与发展,它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融为一体,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二、传承雷锋精神,助推我国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正因如此,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学雷锋的先进典型人物,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的行动中来。在新的历史时期,雷锋精神薪火相传,涌现出在平凡岗位上当好螺丝钉的郭明义,用精湛医术做好党同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连心桥”的庄仕华,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孙茂芳这些“当代雷锋”,他们都立足自身工作岗位,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确保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以实际行动讲好志愿服务的中国故事。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女士自2008 年以来,带领志愿团队在四川彭州、重庆巫溪、重庆南岸、湖南长沙和山东曲阜等地的乡村和社区,通过政府主导分别建设了乐和家园来助力乡村振兴。郑州淮河社区根据自身特点组建了“360”志愿者服务队打造多样志愿服务。即针对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三类人群,开展亲子教育、学习辅导、兴趣培养、心理调适、健康养生、日间照料六项服务,争取实现志愿服务功能全方位、服务方式零距离。成员主要由老师、医生、社工、家政清洁等组成。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就是要立足中国社会,回应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需求,为广大志愿者学习雷锋、奉献爱心提供渠道。
三、传承雷锋精神,助推我国志愿服务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同行
新征程上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一,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听党指挥。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道:“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儿,我就在哪儿发挥作用。”2017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志愿服务条例》,坚持党的领导已经成为志愿服务法治化与制度化的基本前提。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第三,学雷锋志愿活动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可以说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格化,雷锋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而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将会是确保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结语:
雷锋已经成为一座精神丰碑,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旗帜鲜明地弘扬、传承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已经深深嵌入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雷锋精神是确保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的行动中来。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助推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王思远,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