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朝:“大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原则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通过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需要结合学生成长实际,坚持劳动教育基本原则,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以劳动教育作为改革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既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又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全要素协同、全方位推动、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五育”并举、遵循成长规律、注重系统推进、坚持因地制宜等实践原则,构建精准、科学、有活力的劳动教育推进理路。
一、坚持“五育”并举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对“人”的全面培养,要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五育”融合育人观,明确“五育”之间内在统一性,重构“五育”之间的关联度和衔接性,强化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融合效应”和“五育互育”。依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定位与新要求,“五育”并举的落实离不开科学的教育协同机制。要破除德智体美劳简单拼凑叠加的误区,推动“五育”从静态失衡向动态平衡转变,从“各管一块”向相互渗透转变,从“五育失衡”向“五育融合”转变,形成各育之间相互贯穿和相互支撑,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合,推动建立健全“五育”融合的体制机制。劳动教育是构建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关键,只有坚持“五育”并举,协同推进“三全育人”,才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构建出全面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同心同向,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之自觉、有机的联结。
二、遵循教育规律
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此,需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或者教育层次的学生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彰显学段特性,分层递进。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将来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有了更多脑力劳动的成分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关注。大学阶段,需要特别强调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养成的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奉献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应用专业技能创新劳动实践、参与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性特征,不但要做好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纵向衔接,由于当代社会劳动形态包含了更多的脑力劳动,尤其是伴随着经济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新兴劳动形态正不断涌现,高校劳动教育还要密切关注劳动形态和业态的演变,与时俱进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彰显出应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否则,劳动教育就可能被学生认为是与他们的未来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活动而难获认同,并可能因这种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缺失而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注重系统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新时代劳动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而应将它作为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来审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即运用系统论思维将劳动教育视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整体演化。劳动教育本身是自成体系相对完整的一个育人系统,从不同角度看包括不同要素。从教育主体看,可以包括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等劳动教育类型。从教育层次看,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教育阶段。从教育环节看,可以包括劳动培训、劳动实践、劳动保障等要素。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作为目标明确、内涵丰富、结构清晰、动态开放的有机整体,彰显出鲜明的系统性。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割裂的存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劳动教育的因素,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对于高校而言,要站在体系贯通的层面,更加深刻地理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课、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融合,与高校党团组织建设协同贯通,与学生社区管理共治共享,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与高校网络育人成效耦合,系统有效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
四、坚持因地制宜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要素和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劳动培训、劳动实践、劳动保障等环节要结合本地元素,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开设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师资和教材配置、不同类别专业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专业志向、就业目标等,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选择性强的常态性的劳动教育机会,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模块化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和基地建设要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比如结合专业开展相关劳动教育,针对水利类专业学生开展水利专业实践训练等。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地域、专业、社会等因素,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多样化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
总之,“大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不断增强劳动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水平,通过多方力量、多种形式,努力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断深化、落地生根,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胡德朝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文得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改项目资助,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