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和“河”共生︱李立新:黄河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

2023-09-20大河网

  编者按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4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此言有理特别策划——《和“河”共生》,邀请专家学者从文化传承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流域经济发展等角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敬请关注。

  

  今天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的文章《黄河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

  提要:黄河既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是中国的国家地标,又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符号,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内涵博大,包括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以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特征显著,具有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征。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华夏文明的肇始者,中国国家的奠基者,处于5000多年文明“起点”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符号的源头性标识。黄帝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开国国父,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和文明始祖,正如庄子所言:“世之所高,莫若黄帝。”“敬天法祖”是中国人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信仰,《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信仰,黄河和黄帝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尊崇的自然神和祖先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

  关键词:黄河黄帝自然始祖人文始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水草丰美的青藏高原,流经高山厚土的黄土高原,在中游的尾端,在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地势逐渐变得平坦,水势逐渐变得和缓,从黄土高原带来的黄土泥沙得以大量沉淀,在数千年不停地决堤、改道,南北滚动过程中,形成了幅员广阔的黄河冲积扇华北平原,亦即黄淮海大平原,或概称为中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孕育了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立国之根本。源远流长浩瀚博大的黄河,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培植了炎黄子孙之根,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黄帝正是在黄河冲积沉淀而成的中原地带,带领中华先民,凭借着黄河母亲的滋养浇灌,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培育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说明黄帝之名正是来源于由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黄土。源源不断的黄河,绵绵不尽的黄土,巍巍不动的黄帝,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要素,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

  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

  黄河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是中国的国家地标。《汉书•沟洫志赞》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四渎唯宗”、“百水之首”。黄河又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她哺育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塑造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一)木本水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远古人类逐水而居,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全都兴起于大河流域,学者称其为“大河文明”,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与印度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中华文明,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在兰州考察时再次强调:“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它们既相互对抗碰撞,又相互渗透影响,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在“万里黄河第一大坝”三门峡水库大坝上,镌刻着八个大字:“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她的安危决定天下的兴亡,维系国家的强弱,关乎民族的荣辱;她的文化左右了中华文明的走势,厚植了华夏儿女的根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她的乳汁哺育了源远流长、厚重灿烂的中华文明。

  社会的大发展必定伴随着文化的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带动了岭南文化的腾飞。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和沿江的开放,使长江文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今天,在21世纪的20年代,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确立,黄河文化的再次勃兴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黄河文化新时代繁荣必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内涵博大,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原乡。

  从空间分布看,黄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黄河文化包括今天黄河干流流经的九省区,即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而黄河在历史上改道频繁,干流曾经流经的区域范围更为广大,广义的黄河文化应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市,以及安徽、江苏两省。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难以从单一向度总结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从考古学文化、区域文化和文化属性三个方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是从考古学文化上看,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发达。

  由于绵绵黄河水的滋养,肥沃黄土的承载,加以适宜的气候,使黄河流域非常适宜人类生存,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文化见证黄河文化的悠久历史,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展现中华民族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从考古学文化上看,可分为上游的萨拉乌苏文化、水洞沟古文化等旧石器时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跨越中、下游的西侯渡文化、蓝田文化、大荔文化、匼河文化、丁村文化、灵井许昌人文化遗存等旧石器时代文化,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下游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尤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为发达。

  二是从区域文化上看,以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最为厚重。

  从区域文化上看,黄河文化包括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陇右文化、河套文化,黄河中游的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尤以中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最为厚重。在距今5000年左右,中华文明的胚胎在华夏大地各处萌生,恰如“满天星斗”,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消弭于萌芽时期,诸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因不可抗拒的天灾,或被外来文化消灭,而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只有在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中原腹心河洛一带,文明的胚胎在适宜的环境中得以萌芽、抽枝、开花,呈向心结构的中华文明的“重瓣花朵”,凭借中原地区花心的不断绽放而得以盛开,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独领风骚。

  三是从文化属性看,以农耕文化最为灿烂。

  从文化属性上看,黄河文化包括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丝路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洋文化,尤以农耕文化最为灿烂。九曲黄河,蜿蜒万余里,把流经地区的各种样态的文化串通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固化了安土重迁、敬天法祖、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范式,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中华文脉,生成了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涵养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方面的中华人文精神。这里历代政治纷争、兵燹人祸不断,水旱天灾不绝,磨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从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磅礴有力的黄河文化。

  (三)特征显著,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根脉和标识

  黄河文化从时间上看,往来数千年,绵远悠久;从空间上看,横跨数千公里,壮阔宏大;从内涵上看,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有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征。

  一是黄河文化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源远流长,延绵不绝。在世界四大“大河文明”中,只有黄河文化不曾断流。古埃及文明先被古罗马帝国灭亡,又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古巴比伦文明被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所取代;古印度文明被阿拉伯帝国灭亡。而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其文化序列一直没有中断,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到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一直进入夏商周时代,谱系连贯,一脉相承。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一直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在文明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主线一直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之间的碰撞、交争、互通、融合,虽然很多次草原文化凭借强悍的武力取得了胜利,但最终还是臣服于更为先进合理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正是靠自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强大力量,让入主中原者皈依,使异域文化融合,所以5000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劫波而终能传承赓续、不曾断绝。

  二是黄河文化具有根源性的特征,她是木之根本,水之渊薮。中华文明发祥于斯,中华民族发源于斯,中华元典文化发轫于斯。黄河首先是一条文化之河,正是基于黄河母亲的哺育、黄淮大平原的承载,在中国诸多区域文化中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率先进入文明社会。在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中,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一脉相承;城市、文字、礼仪建筑、青铜器等要素文明闪烁;夏、商、周三代文明薪火相传;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中华元典文化交相辉映;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代有芳华;夸父追日、河图洛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隐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人文始祖、姓氏根亲、历史名人,搏动着中华民族蓬勃血脉;汉赋、唐诗、宋词,书写了不尽文学华章;楚汉争雄、潘安风流、诗圣沉郁、宋陵荒芜,传诵着多少中国故事。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华文明元素,其根源均深植于黄河文化之中。

  三是黄河文化具有正统性的特征,她是黄钟大吕,风华绝代。古史传说时代的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阳城,夏、商、周三代亦均居于河洛之间,可以说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在中华文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地位,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北宋及其以前长达数千年的历史时期,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相继成为都城,这一时期历代都城一直在黄河沿线的横轴上左右移动,黄河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势。政治文明决定了国家的治乱兴衰,宗法观念奠定了超稳定的社会基础,礼乐制度规定了社会各阶层的位次秩序,儒家思想指导了人们的行为规范。黄河文化彰显的是一种国家文化、正统文化。

  四是黄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河文化以其博大的气势,宽广的心胸,融汇外来,吞吐万有,形成一个富于包容性的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她南与长江文化长期相向而行,互相碰撞、相互吸纳,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文明要素,并最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文明国家;北与草原文化长期对峙,相互侵伐、相互融合,不断融入新鲜血液,纳入新生基因,丰富中华文明。另一方,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文化互通有无,与东南亚各国广泛交流,向外传播中华文明,向内输入域外文明成果,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的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像黄河水长流不息的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黄河文化因与周边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和谐共生、互通有无,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文化。

  五是黄河文化具有创新性特征,她与时俱进,老树新枝。无论是文献记载的伏羲氏作网罟、神农氏制耒耜、嫘祖始蚕丝,还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大量石质农具、农作物标本,每一项农耕文化的创新成就都是黄河文化的结晶。巩义双槐树、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神木石峁古城、襄汾陶寺古城,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以及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每一处古城址都记录着黄河文化都城建设的巨大成就。从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契刻符号,到安阳殷墟出土中国最早的汉字体系甲骨文;从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到李斯规范书写“小篆”“书同文”,到许慎编写出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再到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发明和使用,汉字文明的每一步创造创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从“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儒家、道家这两个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的创立,到法、墨、纵横、杂家等诸子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元典内蕴和重要精神内核均孕育萌生于黄河文化之中。天文历法、青铜铸造、冶铁、陶瓷、中医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创造的。黄河文化是历史上很多中国文明元素的原创平台,并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在今天仍保持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庄子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华夏文明的肇始者,中国国家的奠基者。黄帝是中华民族世代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血脉之根、精神之魂。处于5000多年文明“起点”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源头性标识。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黄帝文化始终是华夏儿女认同亲近的民族标识,始终是炎黄子孙团结联合的精神旗帜,始终是中华民族自强前行的力量源泉。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的乳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统一了各大部落,结束了万国林立的局面,奠定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基业。他的后代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干和前身华夏族。他开启了众多创造发明,制定了最初的典章制度,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和文明始祖。

  (一)一统天下,协和万邦,堪称中华文明古国的开国国父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国语·晋语》道:“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蟜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的名号很多,宋《册府元龟•帝系》对此记载比较详细:“黄帝轩辕氏,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一云姬姓,母曰附宝,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一云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曰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一号帝鸿氏,一曰归藏氏。”这里涉及黄帝的名号有黄帝、轩辕氏、公孙、姬姓、帝鸿氏、归藏氏。其实,因为黄帝以云名官,所以还有一个称号叫缙云氏。

  黄帝之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伐,战乱不已,生灵涂炭。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威望,前来归从。黄帝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县),擒杀蚩尤。又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三战,然后得其志”,由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天下安定之后,黄帝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在大臣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的辅佐下,一统天下,协和万国。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黄帝可称为中华文明古国的开国国父。

  (二)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女,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女,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女。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发展为101个方国,衍生出510个氏,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相传颛顼、帝喾、尧、舜、禹、契、后稷等均是他的后裔,特别是中国最初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的始祖禹、契、后稷均为黄帝直系后裔,而中国的姓氏大多起源于这一时期。当今中华120个大姓中属于黄帝族系的大姓有86个,占72%。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提出了“华夷同祖”观念,他在《史记》中建构了一幅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谱系。这一谱系清晰地描绘了一条以黄帝为首,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殷契、周弃一脉相承的华夏圣王血统脉络,其支脉还囊括了已经“进于中国”的蛮夷之邦吴、越、秦、楚,就连尚待“开化”的匈奴、闽越、西南夷也赫然在列。

  西晋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国”众多割据政权,通过华夷同祖、夷夏互变、用夏变夷等方式,完成了对华夏文明的主动认同和融入,通过确认自己是“黄帝苗裔”实现了其政权合理性、正当性的建构,在南北朝时期最终融合形成了汉族这一个全新的民族。此后的鲜卑族、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都追认黄帝为始祖,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共祖,华夏儿女均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三)肇造发明创制,确立典章制度,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创造,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等等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文明始祖”。总结黄帝的创制,主要包括以下十六个方面:

  1.初作衣裳,衣冠文明。《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作篇》:“黄帝作旃。”“黄帝作冕旒。”《说文解字》:“黄帝初作冕。”《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路史》说:“皇帝法乾坤以正衣裳,制衮设黼黻、深衣、大带。”《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一·王礼考六):“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黄帝造旒冕,始用布帛。”《路史》记载:“(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西陵即黄帝正妻嫘祖)《物原》云:“黄帝妃嫘祖育蚕缉麻,兴机轴而成布帛。”

  2.作杵作臼,为釜为甑。《易·系辞》说: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世本•作篇》:“黄帝造火食。”《说文》云:“黄帝初教作糜。”《太平御览》卷七五七、八四七引《古史考》说:“黄帝始造釜甑。”“及黄帝,始有甑釜,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3.钻燧生火,以熟荤臊。《管子•轻重戊》说:“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滋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4.伐木构材,筑作宫室。据《新语》记载:“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白虎通》:“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

  5.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载:“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路史•轩辕氏》:“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称轩辕氏。” 梁•顾野王《玉篇》:“黄帝服牛乘马。”。《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中华古今注》亦说:“大驾指南车起于黄帝。”

  6.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又说:“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故地势有无,得相委输。”《汉书》:“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

  7.经土穿井,立步制亩。《世本•作篇》说:“黄帝见百物始穿井。”《通典·食货志》记述更详:“昔黄帝始经土穿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唐代徐坚《初学记》卷七有“伯益作井,亦云黄帝见万物,始穿井”。《周书》:“黄帝穿井。”

  8.造秤做斗,权衡度量。宋•高承撰《事物纪源》引《吕氏春秋》说:“黄帝使伶伦取竹于昆仑之解谷,为黄钟之律,而造权衡度量。盖因其所胜轻重之数而生权,以为铢、两、斤、钧、石,则秤之始也;因其所积长短之数而生度,以为分寸尺丈引,则尺之始也;因其所受多寡之数而生量,以为龠合升斗斛,则斗之始也。”

  9.造伞造镜,适民之用。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马骕《绎史》卷五引《黄帝内传》曰:“帝既与王母会于王屋山,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则镜始于轩辕矣。”

  10.算术历法,经脉医药。《史记·历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据《世本》记载:“黄帝令大挠作甲子”,“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叟区占星气”,“隶首作算数”,“容成造历”,“巫彭作医”。《晋书·律历志中》:“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述而著焉,谓之《调历》。”《帝王世纪》说:“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俞跗、岐伯论经脉,雷公、桐君处方饵。”作《黄帝内经》,防治疾病。

  11.初营殡葬,始作棺椁。《易·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汉书·刘向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12.作矢作弩,以玉为兵。《古史考》说:“黄帝作弩。”《世本》记载:黄帝臣“挥作弓,夷牟作矢。”唐•逢行圭注《鬻子》说黄帝“作弧矢以威天下”。《路史·疏仡纪·黄帝》云:“命挥作兽弓,夷牟造矢,以备四方。”而《越绝书·宝剑篇》则说:“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13.作乐作律,以和五音。《管子·五行》说:“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路史》引《晋志》说:“黄帝作律,以玉为王官,长尺六寸,为十二月。”《世本》记载:“伶伦造磬”、“夷作鼓”、“黄帝乐名曰《咸池》”。《吕氏春秋·古乐》亦云:“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史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古今注·音乐》:“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盛德风劝战士也。”《帝王世纪》说“黄帝损庖牺氏之瑟,为二十五弦,长七尺二寸”。

  14.炼石为铜,荆山铸鼎。《世本•作篇》:“黄帝作宝鼎三。”《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拾遗记》记载:“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於此地,深掘百丈,犹未及泉,唯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

  15.始作图画,以御凶魅。王充《论衡·雷虎篇》又云:“于是黄帝乃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龙鱼河图》:“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象以威天下。”《世本》云:“史皇作图。”汉•宋衷注曰:“史皇,黄帝臣也。图,谓画物象也。”

  16.始造书契,肇启文明。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按《拾遗记》说:“黄帝始造书契。”书契就是文字。但一般认为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书。《说文》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为之‘字’。”

  著名学者于右任说:“黄帝不仅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抑又为中国文化之创造者也。”孙中山先生在一首颂扬黄帝功绩的词中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我独先。”毛泽东在《祭黄帝文》中说:“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黄帝的创制,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源,黄帝可称为中华文明始祖,

  三、结语

  中国以农业立国,而黄河冲积扇的中原正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方。由于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所生发的农耕文明,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敬天法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信仰,意思是敬畏自然,尊重祖先。《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可以说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信仰,黄河和黄帝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尊崇的自然神和祖先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

  相关推荐

  ·和“河”共生︱杨明: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和“河”共生 | 饶明奇:黄河治理是“国之大者”

  ·和“河”共生︱袁博: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和“河”共生︱张祝平:高质量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

  ·和“河”共生︱赵宏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