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张占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与政策举措

2024-02-28大河网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历史需要。当今世界,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达国家遏制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举措几乎费尽心机,特别是近几年在中高端技术领域对我国进行全面封锁,在全球发展最为活跃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领域围堵我国,企图让我们在经济上徘徊不前,滑入中低收入陷阱。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活跃领域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历史性推动作用。

  第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新时代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为了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全国各地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通过持续的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更多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稳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扩大新质生产力发展规模,为全社会生产力稳定较快发展不断注入强大的新动能,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我们经济强国目标的主要支撑力量。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经济大国的目标。目前,我国GDP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但是,我们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以中低端占比较大,中高端产品与产业在全球的份额仍然不足。为了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数量充足、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更多的高科技产品为支撑,特别是在敏感技术领域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全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1978年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进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直接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让我们的大众消费品质量更加可靠、中高端消费品占比更大、全社会的现代服务能力更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重点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加快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近几年,我们在国际竞争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不足,在全球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颠覆性技术较少,发达国家对我们的高技术封锁确实直接制约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所以,要从长计议,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培育新一代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科技人才,通过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在全球竞争力激烈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突破一批原始性、颠覆性技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我们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第二,建立健全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对接的“关口”,也是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从全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看,“科创+产业”加速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积极推动产业发展质量跃升是大势所趋。所以,在持续抓好科技创新的同时,要以更加务实和积极的政策举措促进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只有持续不断地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三,以恒久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们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条件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稳定工业发展规模为战略定力,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做出产业与就业载体的贡献,坚决扭转部分发达国家走过的过早去工业化的趋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主要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水平,更好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中央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过程中,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为着力点全面升级工业设备技术水平,促进消费品换挡升级,为工业技术进步和老百姓提升生活质量提供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撑。

  第四,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发展方面要蓄势突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全球高速推进的历史大势之一。为了全面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拓展算力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对于全球高度关注的智能化,需要投入充足的人力、算力、财力,促进智能技术在更多场景实现实际应用,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形态的历史性跃升。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所以,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全面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化转型发展。

  第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支撑扩大新质生产力发展规模。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是未来产业的潜心培育与尖端科学技术积淀,都需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以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为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更多有研发实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聚更加充裕的中高端创新资源,尤其是全球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资源,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影响全球的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新产品、新标准、新业态,开辟高端产业发展的新赛道、增强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加快形成更大规模的新质生产力。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举措

  第一,加快组织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既发端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又孕育在现有生活制度和物质基础的总和之中。因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强大新生动力,必须充分认识到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以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历史性误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与快速集聚。建立与完善新的生产关系制度,就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改革创新来实现。党的领导是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就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经过长期努力来,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持了原有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需要我们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为此,需要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出发,统筹推进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在全社会倡树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型,培养数量充足的高质量研究型科技创新人才,以支撑我们未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

  第三,集中力量促进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突破。结合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推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方面,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潮流,瞄准最前沿的创新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大胆作为,想方设法组织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团队,统筹谋划并锁定一批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组织足够规模的专业创新队伍,并给以政策、资金、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长期稳定支持,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旦在相关专业领域研发成功一批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并及时进行市场化推广应用,形成新的产业及产业集群,就有可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爆发点。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这种部署和要求,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尽快突破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技术,组织研发更多大、中、小型智能装备,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更多智能工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在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方面,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组织研发更多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在推动产业融合化发展方面,我们要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支撑,努力推动更多产业相互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增长点。

  第五,持续坚持高水平开放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坚持高水平开放发展,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加包容的中国式思维,更加虚心的学习精神,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国际开放合作网络,发挥大国外交的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持续拓展科技人文交流和友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我们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建议与做法,加大对高端国际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的投入力度,以更加优惠的方法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国从事科研或科技合作,积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走出去经历风霜雨雪,为推动我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

  第六,研究探索建立新质生产力考评体系。结合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改革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主要以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模与占比等为一级指标,细化部分二级指标,探索建立新质生产力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试行),列入统计部门业务范围,按季度公布全国及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进展情况,既反映我们国家与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情况,也通过数量化指标的对比,激励全社会更加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激发各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各展所长、大胆探索的激情,有效释放相关生产要素的创新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第一,持续营造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势在必行。

  第二,建立与完善生产关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要求。

  第三,原始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创新需要从长计议。

  第四,我国的方法论教育和训练需要全面加强。


编辑:姜秋霞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