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县”在进行时 |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提升县域发展质效

2024-03-18大河网

  编者按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即日起,大河网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河南实践——《“县”在进行时》特别策划,邀请专家学者阐释县域治理理论,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建言献策。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目标,也是方法论。河南在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中,深刻把握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的战略意蕴,持续谋划和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新征程上,需要继续锚定“两个确保”加快思想破冰,以思想之变引领发展之变,持续推进强县富民,持续提升县域发展质效,助推全省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

  一、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的战略意蕴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河南县域面积约占全省的85%,2022年常住人口占全省的68.3%,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9%,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6.6%和87.0%。因此,县域经济是全省发展的基石和底盘,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水平,而且关系着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实现程度。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坚持以富民促强县、以强县保富民,既善于集中资源办大事、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又注重激励城乡居民创业增收和勤劳致富、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这是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锚定“两个确保”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奋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河南推进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的探索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分别从强县富民、改革发展、城乡贯通三个方面指出了县域治理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是目标又是要求,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为河南推动县域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系统谋划新形势下河南县域发展。2016年10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形成一批实力强、特色靓、人气旺、环境美的经济强县。2016年12月19日,发布《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豫发〔2016〕39号),强调推进县(市)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壮大县(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改善城市面貌,塑造城市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指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此为标志,高质量发展也成为新时期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省发改委制订了《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重要指示精神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导各县(市)以“三起来”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2020年4月29日,召开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在新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并确定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将全省县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县市、重点发展县市、生态功能县市三大类,推动各县市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同时,制定出台《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20〕8号),明确指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主要任务,即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为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2020年11月26日出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0〕32号)。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审视和推进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的命题。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河南,必须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的同时,持续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从而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开启了县域经济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重构、深度转型的新阶段。会议指出,新发展格局下的县域经济,不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范围搞内循环的经济模式,而是以统一市场为背景,全面参与市场分工,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产品定位,并形成一定规模和集群,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市场份额,成为一个或几个产业链的某一环,成为一个或几个供应链的供应商,成为当地经济、就业、税收支柱支撑的新型经济模式。会议还提出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并于9月14日,省委召开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安排,推动开发区发展活力迸发、提质增效。2021年10月5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豫发〔2021〕23号);2021年10月26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着眼国内国际市场大循环、现代产业分工大体系,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支持永城、林州、项城、长垣、新郑、禹州、巩义、固始、荥阳、邓州等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此后,全省深入推进县域放权赋能、省财政直管县、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三项改革”。2021年12月14日,省政府出台《把兰考县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打造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总体方案》及三个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即《推动兰考县“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兰考县“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2023年11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并决定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2024年2月9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4〕10号),提出努力将台前打造成为欠发达县域跨越发展的样板示范。

  三、持续推进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的建议

  经过长期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的实践探索,全省县域实力持续增强,发展模式持续创新,综合效应持续显现,全省县域GDP从2016年的2.72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3.67万亿元,年均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5年的1139亿元增至2022年的1932亿元,年均增长7.8%。但全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且不平衡,要素保障不足,创新动能偏弱,2022年全省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分别占全省的45.5%、45.9%,2023年全国“百强县”河南只有4个,同期湖北、四川分别为8个、7个,全省“千亿县”只有巩义。因此,要强化危机意识,加快思想破冰,持续推进强县富民,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助推全省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

  (一)审视“县域三问”,深入推进强县富民

  一是加快思想破冰。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认真审视县域发展“江浙何以强、湖北何以超、四川何以快”等“县域三问”,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推动解放思想、百县竞进、破冰突围。二是加强县域发展顶层谋划。奋力实施强县富民工程,在深入落实《关于推进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的基础上,编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县域发展体系,打造一批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经济强县,形成更多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建立强县富民重点县市工作机制,以重点县突破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性提升。

  (二)强化“聚链成群”,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一是因地制宜培育县域主导产业集群。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各县域积极融入全省“7+28+N”产业链群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壮大2-3个主导产业,集中资源打造1-2个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产业集群和规上工业产值过千亿的产业强县。二是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链。根据产业及产业链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顺应产业融合趋势,找准制约各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及需要破解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破部门局限和局域思维,在省、市、县层面分别确定牵头单位和链长,成立跨部门、跨地域的工作专班,明确各产业链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最大限度汇聚资源要素,最大可能凝聚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合力。三是强化县域产业链要素保障。建立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补等方式,依托工商、税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电力、金融等数据平台,精准培育链主企业,支持市县和相关部门争取国家项目、开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

  (三)深化“融圈强链”,持续提升县城品质

  一是推进县域“融圈强链”。发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四区协同、多点支撑”区域发展布局,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机制,推动县域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加强与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链接,深度融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探索构建融资在城市、投资在县域,研发在城市、制造在县域,头部在城市、配套在县域的一体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市域引领、县域支撑、优势互补、融通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县城有机更新,提高县城对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承载力。三是推进县域城乡深度融合。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四)激发“百舸争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统计监测,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加强综合评价指引,推动县域时不我待、舍我其谁、争先进位、冲刺赶超。一是完善评价机制。从综合质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优化调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开展综合评价。二是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将县(市、区)评价结果与省对县财政转移支付挂钩,作为对市县评先奖励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设立县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明确对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与百强县进榜晋位情况的奖励标准。三是激励干事创业。鼓励县(市、区)委书记充分发挥“一线总指挥”职责作用,选优配强县镇党政正职,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

  (作者:陈明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