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锦囊 安然度【秋】
记者李晓敏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儿科养生学科带头人、中医养生学科带头人侯江红 河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市中医院副院长薛玉珠
核心提示丨在汉语成语中,“多事之秋”的意思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在季节上,“秋”也是“多事”的:悲秋、伤秋、秋愁等词便是描写这个季节。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秋分过后,算是真正步入秋天了。如何能让身体快乐、顺利地度过秋天?我省中医养生专家从饮食、穿衣、心情等多方面,给出了多条锦囊妙计。
饮食
饭后吃水果,善待胃
养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侯江红说,中医讲的是四季养生,因为春夏秋冬有各自的养生特点。
秋天气候相对干燥,因此饮食要以润燥为主。“银耳、百合、秋梨等都是很好的食物。"薛玉珠说。
此外,侯江红提到另外一些食物,比如莲藕、生地、荸荠等,这些食物既可煮粥,也可熬茶。
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水果很丰富。但是,侯江红提醒,凡事都要适量,尤其是对于胃肠功能弱的人来讲,一定要注意,因为本身秋天就是一个容易发生腹泻的季节,这一人群一定不要空腹吃水果。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水果到底是饭前吃好还是饭后吃好?“我的观点是,一定要饭后吃。”侯江红说,人是以五谷杂粮为主的,水果只是辅食。饭后吃水果,好处多多,一方面是清洁口腔,另一方面利于食物营养成分吸收,同时,水果刺激肠蠕动,利于食物下行。
穿衣
春捂秋冻,因人因时而异
提起秋天,很多人都会想到“春捂秋冻”这个词。
“‘春捂秋冻’有道理,说的是秋天不要过早加衣服,这样让身体有个平稳过渡,以减少咳嗽等疾病的发生。”侯江红说,但需要提醒的是,“春捂秋冻”是相对的,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这样做的。
“对于体质弱的老人和孩子,在早晚温差大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适当加衣服的。”侯江红说。
对于这一点,薛玉珠也很赞同。“‘春捂秋冻’强调的是,不要对身体保护过度,绝对不是越少越好。”薛玉珠说,进入秋季以后,气温渐凉,年轻人爱穿的那些露脐装、露膝装都要收起来了,否则寒气进入身体,后果就是各种疾病来“报到”。
运动
宜微出汗,忌大汗淋漓
秋高气爽,没有了夏日的炎热,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节。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闭藏,因此养生原则重在‘收敛’。”侯江红说,这时,从生活起居上来说,人们应该调整为“早睡早起”,从运动上来讲,要以慢运动为主。
在侯江红看来,运动量过大会导致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同时,大汗过后,风一吹,还容易受寒着凉,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好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等。
“身体以微微出汗为宜,不适合大汗淋漓。”薛玉珠说,对于青壮年人来说,游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侯江红提到,秋天是鼻炎的高发季,因此,一定要保持鼻功能的正常状态,因为鼻子和肺脏是相关的,肺开窍于鼻,保护鼻的功能,对肺脏的保护也是好的。
“闻闻果香,闻闻花香,也是秋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方式。”侯江红说。
心理
保持乐观,警惕秋季抑郁
薛玉珠说,中医上说,情志是人体的第一致病因素。这讲的就是心情对身体的影响。
在古代文人中,虽然外有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但也有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悲凉。
科学证明,秋天的确是个情绪易波动的季节。临床上,患者在秋季产生抑郁情绪的现象十分常见,“秋季抑郁”值得警惕。
“所以,这个季节,人们要多进行户外活动,时刻保持乐观心情。”薛玉珠说。
除此以外,侯江红特意提醒人们,要戒“秋燥”。“秋景美丽,多在美景中静态地去欣赏,让心情静下来,修身养性,不可情绪波动太多。”侯江红说,人和大自然是相关的,秋天是一个准备冬藏的季节,而人体也应进入相对静态的时期。
“现在很多人性情急躁,红灯一亮,前面的车还没来得及动,后面的车就不停地按喇叭,这都是心情急躁的表现。”侯江红认为,这种急躁,久而久之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因此,要稍安勿躁,保持良好的心情。
编辑: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