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简明河南党史》3.2.2党领导的中原抗战

2021-04-20河南学习平台

  创建晋冀豫(太行)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太行)抗日根据地包括正太路以南、平汉路以西、白晋路以东、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因太行山脉纵贯南北,习惯上称为太行根据地。全国性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在黄河以北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建立党组织,先后组建纪(德贵)支队、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道清游击支队、晋豫边游击支队等抗日武装。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根据党中央关于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根据地的指示,挺进太行山区。11月,一二九师先后派先遣支队、赵(基梅)涂(锡道)支队、三八六旅补充团等在晋冀豫交界处开辟根据地。第二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一一五师六八九团和山西新军一、三纵队,粉碎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初步奠定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基础。1940年3月,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进行了磁(县)武(安)涉(县)林(县)战役,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8月1日,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统一了3个区的行政领导。12月,八路军总部在豫北建立了豫北办事处与地下交通线,打通了华北至延安的通道。1941年7月1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太行区被确定为边区政府直辖区。为克服严重困难,巩固敌后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成立太行分局,邓小平任书记,领导晋冀豫、冀南、太岳、晋豫4个区党委。1943年8月,太行军区进行林南战役,歼敌7000多人,在豫北开辟了太行第七、八专区。10月,中央将太行分局与北方分局合并,邓小平代理北方局书记,晋冀豫区党委改称太行区党委,李雪峰任书记。1944年年初,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局部反攻,收复豫北大片国土。1945年春夏,根据地军民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先后发动了道清战役、安阳战役,解放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8月,太行根据地军民投入全面反攻战斗中,解放了博爱、温县、辉县、焦作等城镇。

  创建晋豫边(太岳)抗日根据地

  晋豫边(太岳)抗日根据地包括豫北西部的济源、沁阳、孟县、温县、博爱诸县和晋南10余个县。1938年2月豫北沦陷。3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在阳城建立中共晋豫特委。28 日,在济源县邵源镇成立八路军晋豫边游击支队,唐天际任司令员。1939年年初,晋豫边民众抗日武装多达12万人,逐步形成了以河南济源和山西阳城为中心的晋豫边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2月,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晋豫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武装全部退出晋豫边区,转移到太南。晋豫边游击支队与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合编为一二九师新一旅。1941年5月,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国民党30万大军败退到黄河以南。8月1日,十八集团军总部以3个团的兵力组成南进支队,兵分两路南下晋豫边区。1942年4月,建立了豫晋边联防区和豫晋边联合办事处,下辖3个专区。1944年1月,豫晋边联合办事处改为太岳行署第四专署,晋豫边区成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

  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包括平汉路以东、津浦路以西、德石路以南、新黄河以东的大片区域。今河南境内的濮阳、安阳、新乡、开封、商丘、周口、许昌、漯河、驻马店等9个省辖市共40多个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内黄、濮阳、濮县、范县等县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1937年10月,豫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武装四支队和濮阳专区民军第八大队,在冀鲁豫三省接合部建立了游击区。1938年8月,一二九师东进纵队、青年纵队、新一团和一一五师六八八团、六八九团,发起漳南战役,肃清了平汉路以东、卫河以西、漳河以南、滑县以北的伪匪军,建立了安阳、内黄、汤阴等县民主政权。1939年2月,一一五师代旅长杨得志将三四四旅独立团、特务团、黄河支队、冀鲁豫第五支队等整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一、二、三、四、五支队,统一了党对抗日武装的领导。1940年3月4日至5月17日,平汉路以东军民在讨逆总指挥宋任穷等指挥下发起第二次讨逆战役,将石友三部等逐出边区。党在内黄、清丰、南乐、濮阳、范县、长垣、东明、曹县、大名等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4月,成立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军区,初步建立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到1942年秋季,日军在华北进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特别是1941年的“四·一二”大“扫荡”给根据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41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鲁西与冀鲁豫合并,仍称冀鲁豫边区。12月,中央决定由冀鲁豫边区代管水东根据地。1942年,边区被日军分割为泰西、运东、鲁西北、濮范观、沙区、鲁西南、湖西7块。1943年,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扫荡” 斗争。1944年,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将冀南与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也称平原分局)和冀鲁豫军区、行署。1945年8月,苏军对日宣战后,根据地军民组织了南、中、北三路大军,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到抗战胜利时,除济宁、兖州、嘉祥、巨野、郓城等县城外,东起津浦路、西至平汉、南至新黄河、北到冀南的德石路,全部为冀鲁豫军民所控制。

  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位于豫东、苏北、皖北、津浦铁路两侧三省毗邻地区,北自陇海路,西望新黄河,南抵淮河,东达运河一线。1938年6月,徐州、开封相继失陷,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豫东、皖北尽成泽国。中共河南省委派吴芝圃、萧望东到豫东组织与发动游击战争。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东进,拉开了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序幕。10月11日,豫东游击队在西华县杜岗会师整编,彭雪枫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张震任参谋长。1939年1月,游击支队进驻永城书案店地区,积极进行根据地的开辟工作。至同年年底,豫皖苏根据地已初具规模,辖4个抗日民主县政府、5个办事处、35个区及睢杞太游击区。皖南事变后,彭雪枫率部转战淮北。

  1944年8月,彭雪枫率主力收复路西根据地。9月11日,在夏邑八里庄战斗胜利结束时彭雪枫不幸殉国。张爱萍接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继续指挥部队西进,收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1938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派刘子厚、危拱之、王海山率新四军八团队竹沟留守处一个分队南下信阳,与信阳县县长李德纯所率县常备队、七十七军桐柏山区工作团统一合编为信阳挺进队,并于翌年年初进驻四望山地区。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由竹沟南下与信阳挺进队会合。2月,建立中共豫鄂边地委。3月,豫南省委组织部部长陈少敏率领八团队竹沟留守处一个中队从竹沟出发与李先念部会师,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治委员。11月,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成立,郑位三任书记(未到职),陈少敏任副书记。边区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1940年9月,边区第一次军政代表大会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产生了豫鄂边军政联合办事处,许子威任主任,颁布了《县以下政权组织暂行条例》等,组织参议会和各级政府。年底,以白兆山、大悟山为中心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已建立9个抗日民主县政府,部队15000余人,财经工作、生产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亦有很大发展。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了豫鄂边区行政公署。1944年7月,第五师挺进豫南、豫中,扩大根据地。10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改称中共鄂豫皖湘赣边区党委。到抗战结束时,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发展到北起舞阳、南至洞庭湖、西至汉水、东接安徽宿松,辖豫、鄂、皖3个省7个专区、39个县政权,人口达1000余万。

  (原载于2020年8月版《简明河南党史》)


编辑:魏蔚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