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简”,不简单!千古女帝武则天最后忏悔 用“鲜血”写成武曌金简

2018-03-10文博河南微信公众号

  武则天,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了。先后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最重要的是,她自己还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郭沫若评价她说: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毛泽东说她: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林语堂抨击她:粉碎的传统,创设的改革,引起的紊乱,超过历史上任何阴谋险诈的男人;柏杨则说: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空前成功的一个女强人——一个可怕的怪胎。关于她的评价众说纷纭,两极分化。到底该如何客观公正的评价武则天?河南博物院现存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武曌金简作为目前惟一一件与女皇直接相关的文物,究竟是不是武则天赎罪的忏悔?

  器物名称:武曌金简

  所处时代:唐代早期

  器物规格: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

  出土时间:1982年

  出土地点:中岳嵩山峻极峰

  武曌金简,于1982年5月,被一位上山采药的农民屈西怀在嵩山峻极峰的石缝中无意间发现,成为现存的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这个金简上面仅有六十几个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铭文的大意是说,大周国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真神,在中岳嵩山向天地诸神递上这枚金简,请求各位神仙除去武曌在人间的罪过。铭文中的“三官”,是道家对天、地、水的尊称,而“九府”则泛指各方神仙洞府。很明显,这是武则天赎罪用的,她在向天忏悔。但是,话又说回来,武则天都是女皇帝了,她都是九五之尊了,她为什么还要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难道她内心还是非常不安吗?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种忏悔的心理?今天,就来讨论讨论......

  ▲范冰冰版《武媚娘传奇》 李治与武则天

  我们知道,武媚娘封皇后之后,便以其出众才干,被唐高宗李治确定为首席政治助手;其后更开启天皇天后、二圣临朝体制,从此成为史上权势最大、政治地位最显赫的皇后。

  在那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武后都是大唐帝国的实际首相,并在高宗重病不能视政期间为帝国摄政。

  也正是在她的辅政期内,夫妻二人共同秉政、默契配合,打击关陇门阀,强化君主集权。大唐国势鼎盛,唐军北征西讨,灭高句丽、百济、西突厥,拓地远及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至总章年间,建立了华夏王朝数千年史上的最大版图。

  早年影视剧喜欢将李治塑造成对武后唯命是从的妻奴形象,当然荒谬已极;而认可唐高宗为睿智伟略兼备的一代明君,亦不等于就否认了武后在二圣临朝时期的政绩表现。

  似天后这等权势与威望,早不是君主可生杀予夺的后宫女子了,上官仪用他一族的性命做了最后注解。

  诚然,她亦在许多“恶行”上给丈夫背了黑锅,如贬杀首席元老长孙无忌,处死王皇后萧淑妃,杀废太子李忠等,真正最后做决断的是且只能是李治。他不是什么昏庸无能懦弱的窝囊好人,而是史上最腹黑最假慈悲最会伪装的政治天才。从前长孙无忌冤杀李恪李道宗时,他一样是一面流泪一面点头。

  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二圣期间,武后做的每一桩要事,几乎都同时符合他们夫妻二人的各自利益。李治真不想动的人,武则天一个也动不了。如名将王方翼作为王皇后亲属,依旧能带兵打仗,军功赫赫。

  若武后早在比自己还小四岁的李治之前去世,那么除了给唐太宗当过妃妾算黑历史外,简直就是民间话本和市井百姓憧憬中那种最理想的模范皇后了。

  之后能代唐建周,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和战乱,和在她辅政参政的这几十年里,大量收揽民心、招募亲信也关系巨大。

  高宗去世后,武后正式成为帝国主宰,由太后而神皇,由神皇而皇帝,并得以在帝国政治舞台毫无拘束、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干。

  她严厉打击门阀,解放奴婢部曲。借着唐周鼎革,武则天打击政敌,株连甚广,又通过限制奴婢数量、保障奴婢人身、打击豪强地主,进而消灭关陇门阀和功臣集团的部曲佃客制。

  成功将关陇门阀这一持续百年、执掌帝国中枢的军政集团基本摧毁。同时也大量解放了劳动力,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她改革三省六部制,首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量选拔低品官员进入政事堂,使资历不足的低级官员,若得君主信用,亦能荣登宰相之位。种种措施,无不为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她设置十道分巡制,加强中枢集权。以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全国为十道,派遣御史为巡按使,每年定期巡查地方,监察各地州县官员,时人谓之「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她设置匦检制度,广泛听取民意;还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创立殿试,首开武举,推重进士科,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帝国朝堂从唐初的功臣门阀为主,变迁为科举官僚可与之分庭抗礼,进而逐渐占绝对主流。

  她同时身体力行倡导诗赋文采,以此作为科举取士标准,因此帝国政坛文风大盛,奠定大唐盛世华章之基。

  她不拘一格举拔人才。在高宗时期,武后便召集寒门人才编撰千卷书籍,密令参决政事,分割相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也是她之后能顺利摄政的政治班底。如留下千古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的名相刘祎之,就是北门学士出身。

  称制登基后,她更大力重用寒门士子,不止任用了李昭德、娄师德、魏元忠、狄仁杰等名相执政,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储备了姚崇、宋璟、张说等杰出贤相。

  她努力促进农业生产,亲自编撰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全国,在各地大力兴修水利,令经济长足发展。在她作为辅政皇后、摄政太后和皇帝的半个世纪,帝国边疆与四夷战争不断,而人口户数增长近一倍。(永徽三年:三百八十五万户,神龙元年:六百一十五万户)

  对帝国绝大多数子民而言,除了数月即被平定的徐敬业扬州之乱、一年即平息的契丹入寇河北外,他们在武则天治下,几乎经历了整整一生的太平盛世。其文治之功,无愧“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之誉。

  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变革和创举,整个帝国中枢皆得益良多,因此李唐复辟后非但不曾人亡政息,相反为唐朝历代皇帝沿袭。

  ▲ 《大明宫词》中的武则天与太平公主

  当然,为了实现朝代更迭、以周代唐的理想,武则天亦确有许多恶政:

  在唐周鼎革期,她任用酷吏,放纵告密,打击异己,杀害贬斥许多能臣,因而导致官场风气败坏,小人幸进当道。晚年虽起用狄仁杰等贤相,诛除诸酷吏,然又有二张兄弟用事,终招朝野众怒。

  她为消除威胁,贬斥杀害黑齿常之、程务挺、王方翼等多名良将,导致外战败绩连连,后突厥复国漠北,契丹亦一度祸乱营州。

  对初唐均田制和府兵制的衰落,武则天应对乏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逃户遍地,对此,她只得允许逃户落户新居,缓解危机。

  因为漠北丢失,西域也一度失陷,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马政荒废,帝国马匹存量从高宗朝的76万匹锐减到20万匹(其后玄宗朝最盛时也仅恢复到40万匹),这亦是外战武功不振的一大缘由。

  帝国军队战力也因此大受影响,再不复李世民、李治时期各种以少胜多神话战绩、一战破国直若等闲的赫赫武功。

  恶钱通行之弊更一直延续到玄宗年间,甚至导致名相宋璟因此下课。

  在武皇晚年,生活奢靡,广建宫室,大兴土木,又将大量钱财用于佛事,国家府库为之枯竭。而且上行下效,其后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参政女性在这些方面也深受她影响,却全无她的文治能力和政治才干,“女祸”成为帝国体制必须消除的大患和政治清明的障碍,却不仅是传统官员的男性偏见。

  而且,武则天在鼎革失败,武周政权注定一代而终,不得不屈服现实后,沉溺于奢靡生活和个人享乐的缘故。最终落得八旬老妇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

  或许正是因为武则天犯下了太多的罪过(武则天为了能够成帝,应该可以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所以,也才有了之后她命胡超嵩山投金简,赎罪忏悔的事件,而就在她投完金简后的第五个年头,也就是公元705年,武则天便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千多年后的现在,武曌金简带着一代女皇晚年的心愿,成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代女皇武则天功过是非。


编辑:张馨予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