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蚕桑、种水稻…… 唐代的河南像“江南”?
2018年9月,河南原阳县农民在稻田间擂鼓起舞,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发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程贺
稻米曾是汉唐时期河南的重要农作物?中原先民改坐胡床是因为天冷跪地太凉?宋朝时开封一带的气候竟然适合种茶叶?
都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更别说加上历史这个时间维度了。气候变化可不是工业革命以来才有的新词,我们与古人之间的认知代沟,很可能是基于气候的不同。
5月18日,大河报《河之洲》文化周刊刊发的《豫版冰与火之歌》聚焦中原地区的气候变迁,从宏观视角讲述了7万年以来中原大地上演的冷热故事。报道引发热烈讨论,有读者好奇地追问:气候变迁,对中原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更为直接的影响?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通过进一步采访,发现了更多刷新人们认知的细节。
《诗经》里的中原豫东能摘梅子吃
郑州的大河村遗址,至今屹立着考古界公认的“天下第一屋”。这处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木骨整塑房屋”,以木为骨,以草为筋,烧结而成,坚固防潮,不易受到水解。
需求是发明之母。这样的设计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不无关系。遗址内发现的农作物除了粟类,还有莲子,劳动工具中有大量蚌刀、蚌铲,附近洼地湖泊较多,说明当时较今更为湿润。
考古学把这一时期称为仰韶温暖期,距今8500年到3000年。彼时,中国亚热带一直推到燕山南麓,非常温暖和湿润。河南一带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摄氏度,因而中原地区能发现大量新石器文化遗存。
商代人似乎钟情迁都,据《史记·殷本纪》载:“商自成汤至盘庚,曾五次因水而迁都。”东迁西迁,最后为何迁到安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凯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因为气候很温暖、很湿润,水很多,原来的河南东部经常发大水,逼迫他不得不慢慢往西迁。为什么要迁到二级台地上?也是因为取水方便,又能够避除水患。”
河南简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抓到了大象。这说明3000多年前的河南,还有大象生存,考古发掘就出土了很多象、犀等热带动物骨骼。当时中原地区的植被,除了落叶阔叶林,还有常绿阔叶林。
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开始降温。周武王灭商纣王时,曾有记载说武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尽管有学者认为,是彰显周武王很有能力,能够把犀象虎豹都赶走,但在高凯看来,这并非人力所能为,而是因为气候变冷了,动物没有办法在这片环境生存了,只能再成批往南走。史书中还记载,西周中期时,长江和汉水有结冰的情况,这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冷热交替是气候变迁整体大势,到了春秋时期,又迎来了一次升温过程。
《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98年、前590年和前545年的冬天,鲁国都没有结冰,以至于连宫廷王室也找不到用于夏季消暑降温的冰块。鲁国的纬度比中原高,自然河南这一带气温也要更暖和些。这一时期的《诗经》,提到河南东部和山东南部有梅子树存在,而梅子树主要生长在今天的亚热带地区。
眼下正是麦收时节,但在春秋时期,咱河南收小麦的时间要比现在提早10天。不过,到了战国时又有一个降温期,小麦收割则比现在要晚五六天。
“竹林七贤”曾畅游豫北茂密竹林
气候跟国家兴衰也有着密切关系。西汉时期,气温再度回升,良好的气候条件让汉武帝时代的国家强盛起来,打匈奴、拓疆土没了后顾之忧。
据郦道元《水经注》等的记载,竹子种类在中原有很多,位于豫北地区的淇河流域,竹类生长甚盛,自汉武帝至东汉末都有竹子生长的记载,唐宋之际仍有记录,甚至在现在的太行南缘仍有少量分布。竹子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说明中原地区较为温暖湿润。
“竹子不是普通的植物,它带有一定的物候特征,那时的竹和今天在公园里见到的观赏竹不同,是碗口粗的毛竹类,一般是长在亚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上的。”高凯说。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历史上曾在河南辉县、修武一带活动,为竹林之游,从历史上的植被分布来看,想必不虚。
既然中原地区已经如此湿热,那便能理解为何在当时的史料上会将长江以南视为地广人稀的落后地区。
然而,之后从东汉开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一个寒冷期。北方恶劣的气候不断挤压着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而西晋时期出现“五胡乱华”,有学者统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入中原的有385万到400万人的规模。
高凯举例说,汉代以前,中原人习惯的是跪坐礼仪,两膝着地,小腿贴地。但东汉到魏晋时期,胡人传入了类似今天民间马扎的“胡床”,为垂足之坐,河南先民从此改变了坐姿。“为何‘胡床’被普遍接受?是因为东汉后期整个北半球开始变冷,地上太凉,不方便再席地而坐。”
隋唐时代又有了好运气。尽人事听天命,唐太宗时候的贞观之治,除了因为他能干,还有老天肯帮忙,气温逐渐回升,风调雨顺,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高凯说,与现在相比,唐代中原地区年平均气温高1℃左右,冬季结冰线比今天要往北推110公里。也就是说,唐代亚热带的北界不是秦岭淮河,而是在黄河一线。
提及桑蚕,总让人与江南相联系,其实历史上黄河下游包括河北、河南两道,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绸重地。唐代河南道盛产蚕桑,中宗年间有“河南、河北,桑蚕倍多”的记载。
是否正因为气候温暖,洛阳出土的唐代陶俑,才多身着宽大轻薄的衣衫?高凯表示,天气热虽然是一方面,同时也和当时胡汉一体、身体剽悍健壮有关。
更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汉唐时期,水稻是河南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水稻可以在寒冷的北方种,今天的东北大米就很受欢迎,但为何当时的河南广种水稻?
“这是因为单位面积内种稻子比种麦子强得多,产量更大,能养活的人口多。亚热带农业制度是双季稻,而当时的中原比现在暖和,一年就可以种两季,现在只能种一季。”高凯说,这也是为何中原地区在汉唐能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
大唐遇到“安史之乱”时,也正是整个北方气候走下坡路的时期,一直延续到五代,气候都比较寒冷。
宋朝开封一带竟然也出产茶叶
北宋时,人口和GDP达到顶峰。大宋人口有8000万,再加辽、西夏,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个亿。这当然离不开温暖气候的馈赠,同样的土地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
温暖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开封一带也出产茶。
高凯表示,今天茶叶出产的最北界,是河南信阳一带,但在宋元时,史书记载的情况反映,茶叶最北界到汝南、开封、商丘,甚至一直到山东西南这一带。北宋灭亡以后,金人到了河南一带,当时金和南宋有通商,每年通商产品当中有茶和茶苗。“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中原地区不种茶的话,他要南宋的茶苗干什么?”
明清以后,整个中国又进入寒冷期,回暖的现象很少。寒冷的气候导致降水减少,河水径流量缩减,加上黄河泛滥土壤盐碱化,黄淮海平原之上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萎缩,再也没有达到汉唐时期的水平。
土壤的微量元素影响文明进程?
高凯还从气候与土壤的视角,就古代黄淮海平原的文明进程进行过一番有趣的研究。
一般来说,气温高、降水多,同纬度相同的土壤中,PH值会降低,有机质含量增多,土壤微量元素有效锌、锰值会相应提高,反之则低。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则基本决定了人体微量元素的吸收。根据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锌、锰、碘与人的智力密切相关。
他表示,从先秦、秦汉、隋唐时期到宋元明清乃至近代这两大时期而言,前期(除汉代中期至北魏后期)古气候基本上属于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降水丰沛,河湖密布,植被条件较好。所以,土壤的PH值必然降低,有机质含量必然提高,而土壤有效锌含量也必然增强。故此当时人们通过食物链所获得的微量元素水平必定比后期高,进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高。
而后期随着气候趋于干冷,降水和地表径流大为减少,按上述链条推演,也影响到黄淮海平原的文明程度。
“我们常习惯以今天的生活认知去揣测古人的所思所想,但如果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这一条不考虑进去,想要真正感同身受地理解古人很难。”高凯提醒道。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