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哪吒》为什么火了?导演花上三五年时间静心做一部电影长片

2019-08-02大河网

  《哪吒》部分设计图

  饺子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峰文图

  《哪吒之魔童降世》如今票房已破14亿,超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为国漫电影冠军。连日来,导演饺子一直奔波在各大城市路演,在向观众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向慕名前来咨询的动画从业者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8月1日,应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的邀请,饺子来郑州参加映后见面会。他表示,《哪吒》是自己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也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部电影,“能够花上三五年时间静心做一部电影长片,这对动漫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怀”了五年的《哪吒》

  饺子原名杨宇,四川泸州人,生于1980年,毕业于华西医学院,却爱上了动画制作。2009年,他磨了三年零八个月后推出了动画喜剧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不仅在豆瓣拿下了8.7的高分,还斩获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30多个奖项。饺子回忆,制作《打,打个大西瓜》期间,家里的收入只有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金,吃超市特价菜,不拉网线,尽量不出门。饺子说:“那三年半,我过得跟生活在空间站似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哪吒》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2014年的一天,饺子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光线的易巧,想找他见面聊聊。见过太多不靠谱投资人的饺子,也没太放在心上。易巧很快飞到成都,两个大男孩一见如故,聊人生,聊过往,聊格局,聊未来,越聊越兴奋。“我突然感觉这次遇到的人很靠谱,和以前那些想空手套白狼的人不一样了。”饺子回忆道。“咱们花上三五年时间,沉下心做一部长片,你来不来?”易巧最后问。饺子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饺子琢磨了几个月,回复了易巧一个排版难看的PPT,上面写着他想做的项目:哪吒。

  如今《哪吒》终于上映,饺子坦言这是第三次人生转折。“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至于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都觉得能坦然接受。先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我知道片子肯定有毛病和瑕疵,但观众打了这么高的鼓励分数,对我们特别包容。”

  改编要接地气

  饺子说:“《哪吒》的剧本是我写的,很多想法很早之前就有了。我喜欢哪吒是因为看了1979年的《哪吒闹海》。为拍电影,我又看了《封神演义》,才发现原著里的哪吒让我大失所望,简直就是一个反派。一开始他就是太乙真人的弟子转世投胎的。而李靖对这个儿子非常忌惮的,儿子‘上面有人’,只能供着。大家喜欢的哪吒形象来源于1979年的改编版,我就反思大家为什么对哪吒有这么美好的印象,这都要归功于改编。”

  所以饺子对《哪吒》继续进行改编,人们熟悉的“削肉还母、剔骨还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呈现李靖的父爱,爽朗的母亲形象也让观众印象深刻。饺子说:“我想把故事改得更符合当代审美,哪吒父母是按照现代父母的形象来改编的,在严厉管教的背后饱含着父母深沉的爱。”

  这版哪吒的丑人尽皆知,饺子透露,哪吒的形象设计了100多稿,故事和形象都是为“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主题服务的,饺子说:“影片开头就已说明,投错胎的哪吒是一个魔头,如果做成非常阳光开朗好少年的形象,就和魔头不沾边儿了,周围群众对他的偏见也显得很假。同时我们也希望在现实当中能够起到这样的反思,大家看了这个故事,喜欢上这个角色,也能让观众对这个形象的成见有扭转。”

  跟着《大圣》的步伐往前走

  观众如果耐心看完片尾的话会发现工作人员的名单超长,饺子透露:“《哪吒》的实际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制作团队有60多家,全片最初有5000多个分镜头,是普通动画的3倍,留下的不到2000个;占据全片80%的特效镜头,邀请了全国20多个特效团队助阵。很多公司表示做《哪吒》后离职率变得很高,因为要求太高,很多镜头反反复复地修改还是过不了。有个特效人员负责做‘申公豹变身脸上长毛’的特效镜头,他磕了两个月还是没有通过,深深的挫败感让他辞了职。那个镜头我们又找了其他公司,刚好是那位特效人员跳槽的公司。这家公司领导对那位特效人员说,听说你对这个镜头很有研究,还交给你吧。他就继续磕,最后终于把这个镜头磕出来了。”

  谈起《哪吒》,2015年的暑期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从点映阶段起,《哪吒》便被顶上了“《大圣归来》接班人”的头衔,两部电影都用现代化的影像语言讲述一个关于“改天换命”的励志故事。饺子坦言:“我们就是跟着《大圣》的步伐往前走。我最敬佩的就是田晓鹏(《大圣归来》导演),那时候我在想着如何压低成本,如何做一个性价比够高、好回本的作品。但他想的是什么?是不计一切后果、不计一切代价,把自己想做的东西做到最好。”


编辑:魏蔚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