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走进黄河”行丨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的一面旗帜

2019-11-12大河网

  【开栏的话】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廊道"。黄河河南段处在“豆腐腰”上,历史上黄河在河南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不断努力,黄河已成为一条岁岁安澜的大河,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11月8日至12日,在第20个记者节当天,中央驻豫媒体和河南省新闻界代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四力”要求,走进黄河沿岸湿地公园、水利枢纽、滩区群众家中,切身感受河南省沿黄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高质量发展,领略中原大地处处焕发的生机活力,记录下中原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拼搏的动人故事。

  大河网讯(记者祝传鹏)11月12日,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来到位于焦作武陟县的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仅闻其名,大河网记者就已被深深吸引——这是一条怎样的渠道?她为何被冠以“人民胜利”之名?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造福人民。1950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1951年开工兴建。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统计,在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据史料记载,“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而在背河洼地,因堤防渗漏、地下水位抬升等,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沿岸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黄河下游本已灾害频仍,治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资金、技术、机械等都极为匮乏的年代,防决尚顾之不暇,而今却要在下游堤防上开口引水,能行嘛!

  然而短短一年之后,中国人民便以罕见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亮出答案: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仅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武陟县嘉应观党委书记翟嵩峰说,该工程增强了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及武陟、新乡、获嘉、原阳、延津等周边区域的农田灌溉,揭开了黄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序幕,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人民胜利渠的兴建,打破了外国水利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论断,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吸引了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官员、水利专家、外交使团等,来此参观考察。

  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部群众克服了旱、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有效地开发利用水沙资源,通过沉沙淤改,将灌区内原有的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改造成为良田,农田得到了适时的灌溉,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也为解决新乡市和天津市等工业用水和市民饮用水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的人民胜利渠渠首果木飘香,两岸绿树成荫,渠上建筑别致典雅,这条农业生产的命脉仍在为灌区人民的幸福默默地奉献着,成为引黄灌区的一面旗帜。

  相关推荐

  ·“走进黄河”行|从黄河滩区搬到单元房 封丘李庄镇村民的幸福生活

  ·“走进黄河”行|生态环境好不好 “鹅掌”来投票

  ·“走进黄河”行丨陕州地坑院:黄河先民智慧结晶 今成村民“摇钱树”

  ·“走进黄河”行|三门峡黄河大坝:黄河下游安澜的“稳定器”

  ·“走进黄河”行丨黄河小浪底:一个中原看“海”的地方

  ·“走进黄河”行|开封黄河边上有座林公堤 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

  ·“走进黄河”行|昔日黄河边餐饮店老板如今推车做小生意 他说“保护黄河,咱也有责任”

  ·“走进黄河”行丨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最早2022年可与公众见面

编辑: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