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直击丨探访疫情下的南阳疾控中心:与病魔近身交锋,特殊“战场”于无声处见担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通讯员 王航
全封闭的PCR病毒实验内外一片寂静,对手是试管盛放的疑似病例样本,从登记、化验到标记分类,“全副武装”的检测人员与病毒“零距离”对峙,一待就是4、5个小时以上。1月29日,记者前往南阳市疾控中心,探访这群与病毒近身博弈的特殊战士。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场战斗中,南阳疾控中心是和病毒最接近的地方,也是疫情防控的“神经中枢”。
“从去年12月底武汉通报疫情以后,我们就进入了战斗状态。”进入南阳市疾控中心的大楼,中心办公室主任路金策先带着记者前往副楼,“这里是我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疫情监测、研判疫情、疫情会商等工作都在这里展开。”与此同时,中心领导班子四位成员,正分别带队深入全市15县市区一线进行流调督导检查。
在值班楼层里,应急值班室里摆放着床铺,供夜间临时休息,储物柜里,摆放着防护服、防护眼镜和N95口罩等应急物品。值班人员告诉记者,疫情出现后,作为应急反应人员,他们24小时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奔赴疫情防控一线。
应急值班室的对门是疫情监测室,房间内,十几名工作人员每人值守着一台电脑。该科负责人鲁丽娜介绍说,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他们担负着统计、研判、上报、反馈等一系列工作任务,科内人员加上抽调来的同事,24小时坚守岗位,吃住都在单位。
“疫情信息实行三级审核制度,按照规定,我们在接到各县区、医院上传的病例后,要对信息进行比对,在两个小时内审核完毕,第一时间上报。”鲁丽娜告诉记者,作为三级审核的最终把关环节,他们必须随时追踪全市的疫情,在数字统计、信息比对的基础上做出疫情日报告。市县疾控部门要依据他们呈报的数据,展开会商并做出疫情研判,提供给当地政府、上级防疫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疫情监测人员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对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新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向相关省市防控部门发出协查信息,并指导本地的一线防控机构展开处置工作。
由于涉及保密信息,疫情监测系统的管理员彭阳是这里最忙碌的人。“疫情信息不分白天黑夜,我不在,就会影响整个信息的研判和呈报。”彭阳说,她是这里系统权限最高的人,一些涉密信息只有自己能看到,如果自己离开一会,有可能接受到的信息别人就无法查看。
许多天以来,彭阳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足5个小时。“特别累,吃饭的时候都想睡着。”彭阳表示,自己责任重大,再累也会坚持下去。
从副楼出来,记者前往疾控中心主楼,进入到令人闻之色变的“禁地”——检测实验室。在不足几平方的PCR病毒检测间内,检测员吴霖正在专心工作。
“马上就中午了,从昨天晚上6点进去后,这孩子一直工作到现在。”隔着玻璃,检验科科长史晓琳的语气满是心疼。
“样本检测的程序十分严格,我们一进去,必须等一批送检样本的结果完毕,但往往一批还没检完,另一批又送来了。”史晓琳说,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所有送检样本必须随送随检,“一般最快检测结果也要4个小时以上,昨晚送来一批样本,吴霖本来今天早上8点应该交班,但早上又送来了一批样本,等他这次检完又到下午了。”
病毒实验室的特殊性质,让每个检测人员都不敢大意。史晓琳告诉记者,除了护目镜,检测人员身穿的防护服、口罩、手套和脚套都是一次性的,每次从实验间出来都要销毁。为了方便,也为了防止病毒扩散和交叉污染,检测期间,检测员一进去就不再出来,“进去前,大家基本都不喝水,再饿也得扛着。”
“疾控是第一道防线,我们责无旁贷,也义无反顾。”路金策说,只要疫情持续一天,疾控人员就会坚守到底,他们将为南阳人民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编辑:高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