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龙的传人·相约黄河” ③丨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焦作和新乡

2020-09-26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惜辰 赵汉青)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的嘉应观长什么样?它与古时候的黄河治理之间有什么关系?黄河滩区搬迁居民的生活怎么样?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治理的“前世今生”,9月25日,参加“龙的传人·相约黄河”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的两岸记者走访了位于焦作市武陟县境内的嘉应观以及坐落在新乡市封丘县和长垣县之间的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点。

  

在“万里黄河第一观” 感受近三百年黄河治理史

嘉应观坐落在万里黄河的中下游分界处,是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仿北京故宫建造的一处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淮黄诸河龙王庙。这里供奉着自大禹以来华夏历代治河英雄,记录着治河方略和重大事件,是了解黄河文化、学习治河经验的博物馆,也是自清代以来国家治理黄河的行政机构所在地。

“既然是雍正皇帝下令修建的,那么雍正本人也来过这里吗?” 在得知嘉应观是雍正皇帝下令所建,来自台湾的几位媒体朋友惊讶地问道。

雍正皇帝虽然没来过,但他还是皇子的时候,曾经来过这里治理黄河。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告诉大家,由于嘉应观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古代的地方河务管理机构和治黄指挥中心),它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了。

由于特殊的水情、河情,治理黄河一直是历代安民兴邦的大事。那么,古人在治理黄河时,是如何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

黄河治理是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许多人共同参与、统一行动,“号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走进嘉应观,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的成员们就有幸在现场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黄河号子”展演:只见十余位腰间系着红绳的大汉围成一圈,手握拉绳,在此起彼伏的“嗨呀嗨嗨嗨”的“号子”声中,夯硪有节奏地起起落落,有劳有逸,干劲十足。

“治河的时候每天都要做这种劳动,真的是太辛苦了。” 展演结束后,采访团的成员们都忍不住为先人们团结协作、可歌可泣的治河精神点赞。

在黄河滩区迁建点 看黄河滩区搬迁居民的幸福生活

“道光年间俺们村就住在黄河滩上,过去穷得叮当响,感谢党和政府,出台了滩区居民的搬迁政策,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全家都特别满意。”一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封丘县李庄镇的滩区居民操着一口河南方言激动地说。

走进迁建点的一处小区,满地晾晒的玉米等粮食作物给来自台湾的媒体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由得好奇地问道:“他们不是都搬出来了吗?怎么还有这么多粮食?”

当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搬迁只是第一步,让老百姓留得住、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的,“虽然当地农民的确搬过来了,但他们的庄稼还在。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农民经营转变为合作社经营和规模化经营,让农民真正地成为‘市民’” 。

“那以后都没有农民了,国家的粮食产量会不会有影响?”来自台湾东森电视台的记者杨钊问道。

这样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工作人员解释说,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就是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和经营,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将原本分散的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再加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工业加持,农民的收益也会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

听完介绍,杨钊不禁赞叹道:“这可真是一项了不起的伟大工程!”

随后,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还走访了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大家不仅了解了黄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还深刻感受到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此次联合采访活动以“中华源·黄河魂”为主题,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进行报道。来自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以及香港中评社等十余家媒体的二十余名记者共同参与,一同探寻黄河之美。按照行程,两岸媒体团未来几天还将走访兰考黄河段、清明上河园、黄河博物馆等地。(视频剪辑:苏慧敏)

编辑:梁倩文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