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代表制度”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大河网讯 “以前一下雨小区就积水,现在路平了、排水顺了,还规划了停车位,建设了休闲广场,种上了花草,安装了门禁和照明。多亏议事代表把咱们的意见递上去!”看着改造一新的家属院,周口市川汇区七一路街道供销社家属院小区居民王秀兰的眼里满是笑意。
像这样的城市社区老旧小区“双重升级”,是川汇区人大常委会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川汇区人大紧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主线,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基层治理各环节,形成 “征集 — 票决 — 监督 — 评议”的闭环工作体系,从街道议事会的“票决清单”到代表联络站的“民情台账”,从线上平台的“指尖留言”到施工现场的“监督身影”,民主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结出了民生改善的硕果。
议事代表“搭梯子”:群众声音从“院落里”到“决策中”
“陈州街道地处市区中心,停车问题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话题。议事会前,我就琢磨着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希望各方合力缓解这一现象。没想到会上大家一致赞同,顺利写进民生实事清单!”作为陈州街道议事代表,商户李军至今还记得去年首次参加议事会的场景——30名议事代表围坐一堂,从20多条居民诉求里票决出6个年度重点项目,“老旧小区停车位规划”高票入选。
李埠口街道召开议事代表会,听取办事处及人大工委工作情况报告。
这样的议事场景,在川汇区12个街道已成常态。区人大常委会指导 12 个街道全面建立议事代表会议制度,规范议事代表产生机制,通过民主推荐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骨干、商户及居民代表等群体参与,让群众真正从 “旁观者” 变为 “决策者”。目前,全区各街道议事代表中,基层群众占比达 68%,实现了“群众事群众议”。
街道议事代表会议每年召开 2 次,集中对民生实事项目实行 “票决”和督办,年初票决通过的60余件实事,目前也已经实现了时间、任务完成“双过半”。创新 “线上 + 线下”民意征集模式,通过多元参与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线下依托代表联络站开展 “接待日”活动,全年接待选民 1.2 万人次;线上搭建数智化平台,仅陈州街道网上联络站就发布动态 391 条,收集社情民意 108 件。建立 “代表进网格” 机制,将街道议事代表编入全区 189 个网格,形成 “小事网格解决、大事议事会商”的工作格局。
民生实事“落地响”:从“急难愁盼”到“满意清单”
李埠口街道议事代表张军,见证了辖区坑塘从“垃圾场”到“小公园”的蜕变。“刚开始清运垃圾时,还有人说‘这就是瞎折腾’。现在家门口建成了小公园,村民闲暇之余出来散步,心情舒畅多了。”他指着岸边的护栏说,“30处坑塘治理、600余吨垃圾清运、1000米护栏安装,都是代表们盯着干的,群众眼睛亮,做得好不好大家心里有杆秤。”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路网升级、环境卫生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专项监督,靶向攻坚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各街道精准施策,20个老旧小区和270条背街小巷分别纳入各街道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近200个社区网格打造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指导街道议事会聚焦 “一老一小”,构建民生保障网络,用心用情服务特殊群体,建设了区级婴幼儿托养中心,12个街道分别成立了养老服务中心,缓解养老托幼等居民生活难题。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各街道系统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从一街一巷到一坑一塘开展地毯式排查、绣花式整改,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川汇担当”。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难”成为新能源汽车车主面临的一大难题。人和街道为助力绿色出行,解决群众的“停车充电焦虑”,街道议事会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详细收集车主对车位数量、充电桩配置的需求,向市城投公司提出精准规划建议,截至目前已在辖区建成2个充电停车场,投入充电桩19个,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车主的“续航焦虑”,为绿色出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区人大代表孙彩云带领周口市“大铁牛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常年开展沙颍河护河行动和文明实践志愿者进行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群众交上了满意答卷。太昊路街道建立特殊群体台账,每月走访独居老人、困难儿童,开展义诊、理发等服务320人次。城南街道新建刘方平养老服务中心设置日间照料、康复理疗等功能区,让老年人 “在家门口享受服务”。
监督跟着“项目走”:从“纸上承诺”到“实景呈现”
荷花路街道背街小巷修缮项目完工后,议事代表和居民代表组成了评议组。“挨家挨户敲门问,不满意的当场记下来,要求施工队返工,群众满意度最终达95%。居民满意了,感觉成就感满满。”居民议事代表张敏说。
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建立 “年初票决、年中视察、年底评议” 机制,构建全链条监督体系,组织代表全程参与民生项目。推广 “互联网 + 监督” 模式,指导各街道运用省市人大数智平台实现履职留痕、进度可视,提升数智化赋能监督效能。强化结果运用闭环管理,建立 “问题整改 — 满意度测评”机制,对民生项目实行 “销号管理”。
在金海路街道数智平台上,居民小区改造遗留问题的整改进度一目了然。“以前跑部门问进度,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居民李娜说,她经常登录平台,查看自家楼外墙修复进度。“你看这个‘已整改’标识,上周刚更新的。”她笑着说,之前反映墙面渗水,没过5天就有人来修,“平台上能看到代表督办记录,觉得特别踏实。”陈州街道把代表入驻、社情民意办理等数据纳入考核,干得好不好,数据说了算,线上监督台账上面的28件实事,每件标记着督办人员和督办时间,大家都不敢马虎。
长效机制“固根基”:从“一时成效”到“常态长效”
太昊路街道议事代表、业主张丽非常支持引入物业公司的做法。“以前小区电梯坏了没人修,路面垃圾堆成山,现在物业定期维护,环境好多了。”她说,议事会还监督物业公示收支,“钱花在哪儿、服务到不到位,大家都清楚,这样才能长久。”
区人大常委会完善联动推进机制,牵头建立 “人大 + 政府 + 街道” 协调会制度,每月调度民生项目,破解资金、土地等难题,协调解决了邦杰社区老旧小区破损外墙修复等诸多问题。开展 “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年” 活动,通过专题培训培育基层治理骨干,通过现场交流提升议事代表素质。今年以来,已分级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河南省街道人大工作条例》培训 24场,覆盖代表 860 人次,培养出一批 “懂政策、善议事、能监督”的基层治理骨干。在探索可持续管护模式上,指导街道建立民生项目后续管护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管护责任,并签订管护责任书,破解“重建轻管”难题。
从议事会的一张票,到家门口的一条路;从代表联络站的一本台账,到居民脸上的一抹笑容,是实施“议事代表制度”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的生动写照。川汇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夏立文表示:“区人大通过持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以议事代表制度为纽带,以精准监督为抓手,推动更多民生实事从‘纸上’落到‘地上’,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具体、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扎实,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李恒 通讯员 李守伟 马刚)
编辑:何心悦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