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没油水的营养餐,是不是某些人的“油水”?
□冯军福
近日,安徽阜阳颍东区的王先生反映称,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中心小学营养餐味道差,小孩不爱吃,将营养餐全部倒进了垃圾桶。他提供的照片显示,被倒掉的面条装了满满两大桶,甚至还有不少溢出桶外。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当下,这一幕着实令人痛心。
像这样把营养餐白白倒掉的情况,其实并非个例。此前据媒体报道,有学校将营养餐中的火腿肠换成无资质厂家生产的产品,导致孩子普遍觉得口感不好、很难下咽,出现火腿肠被丢弃的现象。还有的地方,冬天学生喝不完牛奶,学校因为怕过期,规定不能带回家,一些学生只好倒入水沟,一时引发社会热议。
阜阳的小学生为何倒营养餐?难道是嘴太叼?爆料的王先生表示,因为太难吃,“这份面条,没有一点油,就把面和菜拌在一起吃,非常干”。但该校的吴校长并不认同,他回应称,剩面溢出,不仅因为学生不爱吃,也因为塑料桶“体积较小”。而且,学生们“众口难调”,自己觉得面条“味道还行”,针对浪费质疑,会对学生加强宣传教育。
到底是“众口难调”还是“众口难咽”?其实不难判断。被倒掉的蒸面条既然是阜阳的地方菜,应该还是比较符合当地学生口味的。网上搜索发现,当地人对蒸面条的评价是“入口筋道、咸香十足”。如果真如校长所言,“符合相关规定标准”,为什么到了学校这里,就变成垃圾桶里的剩饭了呢?如果仅是个别学生的浪费行为,批评教育下也就罢了,但满满两大桶,能扔这么多,仅仅是因为垃圾桶“体积太小”?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把好端端的饭菜扔掉确属浪费,但好的食材,却做不出好吃的饭菜,这难道不是一种糟蹋?因为难吃所以不吃,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不吃所以浪费,又是谁的过错?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基本还是“我做什么,你吃什么”,学生和家长无法自主选择菜品,标准制定也不够明确清晰,一旦出现口味不佳,甚至变味变质的情况,“要么吃、要么扔”成为无奈的选择。
珍惜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厨师抓起。营养餐顾名思义,营养少不了,品质不可缺。国家实施这一计划,为的是让更多农村贫困学子吃得饱、吃得好,如果营养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就无法避免浪费。当前,抓好营养餐供给端的浪费,比抓好消费端更紧迫。在营养餐不营养的情况下,最应该被好好教育一番的,不应是“不愿吃”的学生,而应是那些“爱贪吃”的蛀虫。
事后,阜阳当地教育局发布通报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校执行营养餐管理规定不够严格,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杨楼孜镇中心校及中心小学主要负责人已作深刻检查,该中心小学负有直接责任的两名公职人员被停职。
但值得继续追问的还有很多。学生觉得“很难吃”,校长认为“味道还行”,那么陪餐制在当地真正落实到位了吗?没油水的营养餐,有没有成为某些人的“油水”?存不存在截留、挪用资金,以及偷食营养餐“营养”的违法犯罪行为?所有这些疑问,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编辑: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