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不到7个月的新强联去年股价涨幅排豫股第一
新强联极具预见性的产业布局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业绩提升(资料图)
河南商报记者陈晟
2020年度河南上市公司中的“黑马”,非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强联”)莫属。从每股收益、股价涨跌、营收增幅等多个指标综合来看,这家上市还不到7个月的公司,综合表现甚至力压站在“猪风口”的牧原股份。
“硬核科技”的驱动,成为新强联赢下这一局的重要因素。
新强联预计去年净利润超4亿元
2020年1月21日,新强联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实现净利润4.05亿~4.45亿元,这一数字同比增长预计在300%以上。
1月22日,新强联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补充公告,预计实现基本每股收益4.47元~4.91元。而在2020年三季报中,其每股收益为3.03元,彼时,在87家上市豫企中仅次于“养猪一哥”牧原股份和“枣业一哥”好想你。
新强联的赚钱能力毋庸置疑。
2020年7月13日,新强联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据河南商报记者统计,2020年度,新强联股价涨幅达到464.8%,居河南上市企业第一名。而目前,距新强联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仅不到7个月。
据了解,新强联正式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大型回转支承和工业锻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风电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盾构机轴承及关键零部件,海工装备起重机回转支承和锻件等。其产品主要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盾构机、海工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领域。
提前扩产,新强联把握“抢装”窗口
早在2018年,新强联在尚未上市筹得资金时就开始使用自有资金提前投入IPO募集资金项目扩产。这也让新强联得以抓住陆上风电补贴2020年截止、海上风电补贴2021年截止的政策窗口,在抢装期收入和盈利能力迅速提升。
受益于进口替代,2019年,新强联风电轴承的平均销售单价由3.5万元/件提升至5.8万元/件,新强联开始使用自有资金提前投入IPO募集资金项目,产能开始得到释放,2019年产能较2018年增加了50%。当年新强联实现净利润9983.05万元,同比增长75.22%。与之对应,新强联风电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2019年较2018年增加了4.5%。
高端轴承产品的加入,让新强联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自2017年以来,新强联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2017年~2019年,新强联分别营收3.71亿元、4.57亿元、6.43亿元。
2021年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0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新增设备容量19087万千瓦,其中风电7167万千瓦,同比增长178.7%。如此看来,新强联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完全得到了市场的印证。华安证券新能源分析师团队在1月21日发表的行业点评中亦提到,风电的“抢装潮”很可能延续到今年年底,因为2021年是海上风电补贴的最后一年。
放眼整个行业,当下风电主轴轴承主要被SKF、FAG、TIMKEN、罗泰艾德等国外公司垄断。目前国内涉足风电轴承的公司有数十家,在供应风电主轴轴承方面,新强联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国海证券曾发布预测,预计2021年~2022年新强联将实现利润6.43亿元、8.14亿元。对应PE(市盈率)14倍和11倍。考虑到公司持续受益于风电主轴轴承进口替代,且新强联为A股风电主轴轴承唯一上市公司,具备稀缺性和较强的技术壁垒,给予其“买入”评级。
可以说,新强联极具预见性的产业布局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业绩提升,在之后的发展中,新强联延续了这样的布局优势。
计划
延伸产业链加码投建锻件生产项目
2021年1月15日,新强联发布《关于以自有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告》称,为实现公司长远发展,抓住产业机遇,将计划使用自有资金投资建设锻件生产项目,拟投资金额6.7亿元,并通过子公司洛阳圣久锻件有限公司具体实施。
圣久锻件是新强联于2011年以3000万元注册资本成立的子公司,自此,新强联开始自己生产锻件。在2020年中报报告期内,受下游风电行业向好影响,子公司圣久锻件经营生产业绩大幅提升,实现营收近3亿元,净利润已达到2787万元,同比增长97.55%。
由此可见,上述项目倘若能顺利实施,将为新强联锻件产品的产能带来极大的提升。新强联曾在2020年中报中提到,公司经营进入“快车道”发展,对研发、生产组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未能随业务规模扩大而同步健全,将可能引发相应的管理风险。
据悉,新强联在生产模式上主要采取“以销定产”,产品多为客户定制,而营销模式上采用直销,直接面向市场独立销售,这意味着,只要客户源及渠道足够稳定,便能很大程度上推动产量增长。
风电以外,新强联已经实现销售的海工装备和盾构机主轴承也属于难度较大的高端轴承。根据中国轴承协会的资料,海工装备轴承方面,欧美为第一梯队,韩国和新加坡为第二梯队,我国则较为薄弱,市场空间达到数十亿元,可以说是一片蓝海。2020年,新强联风电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15%,仍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从全球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8%,未来若能为海外客户供货,新强联将实现新一轮增长。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