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关注“躺平”,更应托举梦想
□丁新科
最近,“躺平”一词火了。躺平,是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对生活充满着无意义和无价值的失落感,有些人将自己变成不消费主义,过着清道夫般的生活。正如《躺平即正义》作者所宣称的那样,“为什么要给明明毫无意义的存在找一些亢奋呢?”不管外界如何,内心毫无波澜,这位作者也被网友们奉为“躺平学大师”。
“躺平”直接戳中了那些感觉自己被“内卷”了的年轻人。竞争如此激烈,当初很多人一腔热情地奋斗,或为在城市中有一处栖息之所,或为逆袭个人命运,现实未必如人意。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在一瞬间,在这种背景下,“躺平”很容易引起共鸣。既然改变不了命运,不如做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
作为一个成年人,“躺平”本质是个人选择,外界不应过多指责,至少他没有危害社会。一个人选择“躺平”,也要就此承担被社会淘汰的风险。真实情况是,许多人赞同“躺平”,更多只是借此发发牢骚,发泄情绪,不代表真正要付诸行动。
围绕“躺平”引起这么多争议,却是更值得关注的。5月30日,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现在年轻人躺平,太佛系的话,国家的未来靠谁做?此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某档节目中对此也有一番阐述: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可以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碰到喜欢的女孩,一追她就会同意,不会吧?
年轻人对此类高高在上的道德指责非但不心悦诚服,反而嗤之以鼻。为何?年轻人当然不会天真地想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们当中许多人并不排斥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内涵不尽相同,这届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是真实而具象的,房、车、工作,等等,天天加班加点,还要被教导“996是福报”,时间太久,出现逆反心理在所难免。
当命运注定无法改变,或者改变需要承担过多的压力,有些人也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躺平,并非中国所特有。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总结日本的现状:购房者人数逐年下降,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从简,老年人拥有大量退休金但也不敢消费,并称为“低欲望社会”。英国有不升学不就业的“尼特族”,日本有对于晋升无兴趣的“食草族”,澳大利亚有习惯于啃老的“归巢族”,更别说欧美当年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此类行为表现在文化上属于佛系、丧文化等亚文化。
事实上,我们也不应将苛责的眼光全聚焦于年轻人身上。中年人习惯“摸鱼”,不求上进,算不算躺平?资本沉迷于社区团购,排挤小商小贩,将技术用到追求市场垄断地位、算计顾客上,对国外同行创新举措视而不见,是不是另类的“躺平”呢?……种种“小富即安”的行为,与躺平有何区别?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躺平”“丧文化”等听之任之。躺平在任何社会,都不会是主流。但这些亚文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成员福利,避免阶层、利益固化破坏社会活力,为年轻人、创新创造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梦想的实现不仅需要个体奋斗,更需要社会托举。为每个奋斗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助他们脱颖而出,这才是正解。
编辑:臧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