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共产党员了不起

2021-11-07大河网

  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 王洋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记者,王洋,也是建党百年系列短视频《共产党员了不起》的编导。我今天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智慧”。

  这个故事,先从一段歌曲开始。

  这旋律一响,估计各位脑海里,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能放空枪”。

  电影地道战我也看了好多遍,可当我作为记者来到河北邢台冉庄地道战旧址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住了。当然,被震住的,还有当年的侵华日军。

  《陆军步兵漫画物语》,是侵华日军斋藤邦雄写的漫画书,里面就描述了日本侵略者遭遇地道战的痛苦经历。他说:中国军民掌握了“土遁”之术,一溜烟,人就没影了。

  说实话,我们的摄像老师,进入地道后,也“土遁”了,原来他为了多拍些镜头,跑到双层地道,在里面迷路了。

  为什么会迷路?咱们来看这张剖面图。

  指挥室、备战室、休息区、军火库、卫生所……应有尽有,真是个大迷宫。

  我采访的地道战创始人、开国中将旷伏兆的儿子还给我们看了一份密密麻麻的施工图。他说啊:当年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共产党就想出地道战的妙招,他们带领大伙,就是靠听声辨位、罗盘定位的方法徒手挖地道。

  为了抗击日军,共产党还在地道里想出了很多招,这种鸡爪型地道,是为了防火防毒防水灌;这些遍布在地道里的射击孔、瞭望孔、拉雷孔,是为了立体作战;类似的妙招还有很多。

  最后,抗日军民愣是挖出了总长度超过1.2万公里的“地下长城”。

  站在地道里,我当时就在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没有先进的军备,没有一流的工具,中国共产党靠的是军民连心保卫家园,靠的是智慧和使命创造出来的奇迹。

  接下来,我要讲的故事,同样跟家园有关。来看一张照片。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认识他,看到他大家会想到焦裕禄精神,想到那把和肝癌做斗争的藤椅,想到他风里雨里无私奉献的身影,在我们制作的《共产党员了不起》的视频里,他还有另一面。

  焦裕禄治沙 片头20秒视频

  智慧男神,当我来到兰考,焦裕禄的家人和朋友告诉我,他还是个发明家。

  解放战争中,他发明出了石雷;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又研发了我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这台卷扬机竟然用了49年;

  就是凭借着那骨子爱钻研的聪明劲儿,他又要和老天爷“智斗”一回。

  兰考风沙大,盐碱地又多,焦裕禄治沙时,发现有一户村民的坟头儿不怕大风刮,原来是上面盖的淤泥立了大功。他就学习并运用这种智慧,用淤泥来盖沙。采访时,一位和焦裕禄打过交道的老人就说:“现在眼光看,过去那个法儿是笨法儿,但那时候还能离了这个笨法吗?肯定不中,在那个年代,这就是最聪明的办法”。

  用当地人话来说,焦裕禄淤泥治沙是贴膏药,贴上膏药后,他还要扎针,就是在封住的沙丘上种树,让泡桐花开满曾经的盐碱地,焦裕禄的这个想法,改变了兰考的生态。

  这些见闻,让我在采访的时候感慨,咱们欠焦书记一沓子发明专利呀!因为直到今天,焦裕禄的生态治沙理念,已经被运用到了整个黄河流域。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群众,因地制宜并始终保持着先进性。

  让人吃惊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在后来的采访中,我看到安阳林州红旗渠,共产党人用研制出的“土炸药”穿山引水,解决了林州人的用水难题。

  我看到了共产党员顾方舟在小儿麻痹症爆发的年代,从汤圆那里汲取灵感,制作出拯救了数十万少年儿童的这颗糖丸。

  我还看到了在原子弹的研发过程中,为了解决大量数据运算问题,共产党员用上了老祖宗发明的算盘。

  看的越多,感触越深,一个政党历经百年,不仅仅是靠着强大的外在实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内核和智慧引领。

  我想让更多的90后、00后观众也感受到这了不起的智慧。

  我用到了动漫,用到了复古配音,用到了电影预告片的剪辑和二次元语言,把这份感受,用一种燃的方式传递给大家,用实际行动向前辈们完成一次真诚的致敬。

  因为,我明白:攻坚克难的决心,巧夺天工的匠心,不屈不挠的恒心,为民造福的初心,这,就是共产党员智慧的本质。

  前浪不息,后浪奔涌,在时代的洪流里,愿我们这一代人扬起理想的风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

编辑:李瑞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