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员工能不能讨论工资? “密薪制”不是密谋私利

2021-11-24中国青年报

  日前,据媒体报道,以保密著称的苹果公司出人意料地告知员工:他们可以自由与同事讨论工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在内网通知中,苹果公司表示:“我们鼓励任何对此怀有疑虑的员工以自己认为最舒服的方式提出来,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皆可。”该消息一出,就引发了不少讨论。

  国内的企业白领,对“密薪制”并不陌生。所谓“密薪制”,是对员工的个人薪资保密管理,既不允许员工泄露自己的薪资,也不允许员工打听别人的薪资。这项源于外企的制度,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采用,常见于发展迅速、收入丰厚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采取“密薪制”的企业给员工的薪资普遍不低,不论是海外的苹果、亚马逊,还是国内的“BAT”大厂等,都是令人称羡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在薪资保密条件下,收入较高的员工不必担心过于“出头”,收入较低的员工也无从得知劣势地位。这使许多员工并不抵触“工资封口令”,“密薪制”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

  “密薪制”固然维护了同事关系的和谐,降低了企业管理的难度,但也存在分配不公甚至违法操作的风险。近年来,多家美国企业先后被曝出不同背景的员工“同工不同酬”的丑闻,让“密薪制”在当地受到了严厉拷问。在这一背景下,包括苹果公司在内,多家美国企业对薪酬管理制度作出了标准化、透明化的改革。对员工而言,“讨论工资的自由”远不止说说闲话那么简单,任何薪资收入的不平等、不合理,都可能在员工交流中“见光”。

  不论“密薪制”的初衷多么正当,都不能否认它对潜在的不公有着庇护作用。企业管理讲究效率,不可能奉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员工因其个人能力不同获取不同的收入,也是正常现象。不怕有差异,就怕差异于理无据,损害公平。

  一个人的工作是否配得上其薪水,其他同事又是否真的不如他,人人心中有杆秤。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尽可能优化制度,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公平,是优秀企业的管理之道。对于“密薪制”的潜在风险,企业应该加以重视,审视现行制度缺陷,进行相应的改革。

  结合具体案例,还需要警惕以“密薪制”为由,侵犯员工利益。今年以来,有民营企业以“打探工资”为由开除员工,其行为不仅涉嫌违反劳动合同,也让人怀疑企业薪酬结构是否藏有“猫儿腻”。据中纪委网站曝光,不乏国有银行领导干部借“密薪制”谋取私利。其中,有人先给“亲信”发奖金,再通过亲信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有人将薪酬分配作为维系小圈子的“筹码”,奖金只给“圈里人”;面对巡视、检查,有人动辄以“密薪制”为由拒绝提供薪酬情况。

  看似科学的“密薪制”,有许多漏洞可钻。我国现行法律虽未禁止企业采取“密薪制”,但“密薪制”执行不当,很可能成为违法现象的温床。对此,企业应有深刻认识,监管部门和舆论也应保持监督,让整个社会环境更加公平。

  杨鑫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1月24日 02 版

相关报道:

芬兰拟立法允许员工互看工资 目的为缩小性别间工资差距

在德国当议员能有多少工资?议会人满为患引担忧

打听同事工资被辞退?企业薪酬管理有权但不可过度任性

河南非私营单位员工年平均工资70239元 平均工资与个人感受为啥“有温差”?

相关政策:

度改革确定5个重点

年假、工资、加班费……@初入职场的你,这些权益要知道!

14省份发布2021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向基层劳动者倾斜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薪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违法吗?

全国约一半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哪些人群将受益?

工资要合规,这些地方易出错!

国家卫健委:将支持指导各地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度改革

相关评论:

【地评线】南方网评:最低工资“涨”起来 共同富裕“跑”起来


编辑:林辉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