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水墨画的留言充满离别的不舍 73岁的“留言册”讲起TA的毕业季
1949年郑州圣德中学高玉香的毕业留言纪念册封面及内页留言 冯帅合成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 文图
又是风华正茂高考季。少年们在夏天相遇,又将在夏天分离。校园里满载回忆。纪念册是绕不开的话题。近日,开封一位文化学者发现了一本罕见的1949年郑州圣德中学一名女生的毕业留言纪念册。
和当今学子的毕业留念不同,该册子的留言背后,是战乱年代经历了抗日流亡的学生们的青春。他们曾因家乡被日军占领而四处流亡,躲避飞机轰炸,在革命阵线坚定“负起革命的任务”,终于等到抗战胜利,在新中国成立时,完成了学业。但青春是相似的。这些留言中有充满真情的诗歌、英文短诗、曼妙的水墨画,有对离别的不舍、对未来的茫然和激励,以及时代造就的革命爱国热情。
1949年,郑州女生的青春纪念册
册子封面由漂亮的花布贴制而成,几十年过去颜色依旧鲜艳。内页是白纸,从顶部统一打了孔,用彩绳穿成册子。
册子的主人叫高玉香,1942年到1949年在郑州圣德中学上学。翻开册子,最前面是“1949年8月20日教职员暑期讲习会同学签名”,十几个人用不同的笔迹和墨水颜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继续翻下去,是不同的同学用钢笔、毛笔留下的祝福话语。有人在留言的末尾贴上了自己的寸照,大部分是黑白照片,也有彩色的。
有的同学留言带着革命的热情:
“悲伤是人生最大的缺点,能使志向动摇,能使事业不能开展,更能葬送前途以致黑暗,愿你振起精神,鼓起勇气,为革命负起重大的任务,不停息地往前迈进。玉香妹留念。邢xx1949年8月21日”
“玉香同学留念:将来有个黄金时代的秘诀,就是现在不要过罪(醉)生梦死的生活。李明晨”
“玉香同志,要为革命实践而去学习革命的理论,而现在你要坚决地征服恶劣环境,绝不要被恶劣环境征服!愿与你共勉。绍文敬题”
“Timeandtidewaitfornoman.青春的时光是有限的,知识和学问是无边际的,要以有限的时光,去探讨那无边际的学识,以备为广大人群服务。福庆赠于郑州圣中1949年7月14日”
“革命阵线上,不要我们没勇气的人存在!与玉香同志共勉。王辰垣1949年8月20日”
有同学在表达情谊和不舍:
“玉香同学,你还记得在碧沙安静念书的生活吗?那时的我们是那样的安逸,现在别离临到我们之间了,我心头有的是心酸,有的是悲伤,没有什么东西能禁住我别离的泪水。我哪里能说什么写什么呢?又不能就此而别,所以只能拿别人所作的成品供给你仔细思索,仔细推敲,意思自在其中。附冰心《我的同学》”
有人赋诗作画:
“风吹青萍水上边,好鸟歌鸣在苍天,君子不洒离别泪,月有阴缺终会圆。同窗司松森赠于圣中”
也有学校老师的留言:
“大家都从地下室出来了,我忽然觉得背后有人轻轻地给我拂土,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女同学,知道她是高三的学生而名字叫不清是什么,我道谢之后很诧异,我这个老师是刚刚到校毫无建树极其平凡的,况且没有教过她一点钟功课,有什么可尊敬的呢?直到见了你的周记才知道那是你一贯的作风——随时随地帮助人,实在可贵极了,愿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写给玉香女弟留念品清”
当年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发现此毕业纪念册的人,是开封古都学会省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刘海永。
为了了解这个纪念册背后的学生们的故事,刘海永查阅了当年郑州圣德中学的史料,并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讲述了那一年代学生们坎坷曲折的离奇经历。
在郑州市图书馆官网上,至今保留着校友李明晨撰写的关于圣德学校的流亡记录的文章:
“抗战时期的郑州是个前线城市。1944年4月初,战局骤然紧张,郑州危在旦夕。为了避免惨遭日军的奴役和屠杀,我校师生在吴惠民校长的率领下,毅然踏上了流亡的征途。在上有敌机轰炸,后有日军追击以及屡遭兵匪劫掠的恐怖气氛中,师生们忍饥挨饿,日夜兼程,经过近两个月的千里跋涉,最后流落到陕西省凤翔县王堡村。在那偏僻的村落里,坚持正常复课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吴校长的带领下,于1946年2月返回了自己的家乡——郑州。”
文章最后对李明晨的介绍为,河南郑州市人,1930年生。1942年至1950年就读于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后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后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现已退休。
这位李明晨,与纪念册上为高玉香留言的李明晨同学相对应。
1997年编撰的《风雨桃李情——郑州难童学校暨圣德中学回忆录》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该校师生的坎坷经历。在该书中,记者查到了高玉香同学的名字,和她1949年毕业时同一届学生的姓名。
刘海永说,纪念册上留言的同学,基本都是经历了流亡归来的学生,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
在《风雨桃李情》一书中,当时郑州圣德中学校长吴惠民的女儿在回忆父亲时写道,他领导教师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海内外,他们中间有教授、工程师、医生、党政军干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中小学优秀教师以及优秀技术人员等。两校学生,普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艰苦卓绝、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同学之间的情谊深厚,犹如兄弟姊妹。
后经漫长的历史沿革,郑州圣德中学演变为如今的郑州市第五中学。
“纪念册上留言的同学们,是我们国家之栋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知,他们今天是否还能联系到?正常情况下也得90岁左右了。”刘海永不禁感慨。
1949年8月份参加郑州市教职员暑期讲习会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