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为美好 而奋斗|刘雨娴:请大家和我一起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2022-11-11大河网

编者按:1月20日,信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1335”工作布局,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品牌。信阳广大干部群众要如何谱写“美好生活看信阳”的绚丽新篇章?大河网联合信阳市委网信办推出“美好生活看信阳”之“为美好 而奋斗”系列报道,记录信阳干部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真实故事。

大河网讯 在博物馆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在某知名网络问答社区,这个问题获得了67.2万浏览量,近百位网友分享自己不同的经历,大家对这份看似清闲的工作充满好奇。

而对于在信阳博物馆从事宣传教育工作近十年的刘雨娴来说,博物馆工作必须非常用心,多年的学习与积累,让刘雨娴对馆藏文物的背景渊源信手拈来,还策划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博活动,让博物馆走进信阳的千家万户。

“我和博物馆是双向奔赴”

2013年,23岁的刘雨娴在家乡的电视台负责“百姓直通车”的主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考入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部的一名讲解员。

信阳博物馆是一所年轻的博物馆,2010年9月8日正式开馆,可馆藏文物却个顶个儿的年岁长,沉睡淮河3500年的古沉舟、西周的酒器“父乙”角、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轿子实物“肩舆”……馆藏三级以上文物2000余件(套),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石器、陶瓷器、木漆器、动植物化石等。

入馆之前,刘雨娴对信阳的历史文化几乎一无所知。为了快速上岗,她泡在馆里,把玻璃柜里的青铜器当观众,挨个把解说词背熟。可讲解绝不是照本宣科,为了提高解说质量,刘雨娴请教前辈、专家和热爱文物的观众,还从图书馆借来大摞的书籍,钻研信阳8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城建史。终于,面对一些刁钻的问题时,刘雨娴也能娓娓道来。

文物是怎么“活”起来的?

一段时间以来,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热播,到故宫文创的走红,再到数字敦煌、诗意长安的展示,都让刘雨娴心痒痒,“我们信阳的文物如果能有这样精彩的呈现该多好!”2022年初,信阳博物馆文创与宣传推广部成立,刘雨娴开始兼任部门负责人。

新年伊始,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信阳博物馆暂时闭馆,考虑到许多市民还未观看当时正在展陈的大别山生物多样性标本展,刘雨娴和同事们一合计,索性办个线上展览!

通过建模技术,线下展览场景被切换成线上三维立体空间,再加上50多位小小讲解员录制的讲解音频,实现了足不出户的“云参观”,扫码即可“走进”展厅欣赏展品,新奇的展览方式吸引了不少市民一探究竟,线上展览上线首日,浏览量即突破1万人。

4月份,乍暖还寒时候,信阳博物馆的文创冰淇淋预售消息悄然推出,三天累计抖音热度超855万,居同城榜首。“你买到文创雪糕了吗?”成了信阳人那一周的见面问候语。

孩子们爱上了信阳历史

“1957年,信阳城阳城遗址出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战国编钟,1970年,这套编钟所演奏的《东方红》乐曲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升空而响彻太空。”

5月18日,正值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为了让信阳人感受“博物馆的力量”,刘雨娴一边用编钟为来访的信阳市胜利路学校师生演奏《东方红》《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统曲目,一边进行现场教学。

9月,刘雨娴带着一套迷你编钟去了郑州,将“信阳出土中国第一套编钟沉浸式体验活动”带进“博博会”现场,不少游客凑近细看,跃跃欲试。在刘雨娴的指引下,一个女孩奏出了《东方红》的旋律。

听着来自千年前的悦耳钟声,刘雨娴笑了。无论是面对面的讲解、线上展览、新奇的文创产品还是沉浸式与文物对话,刘雨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对信阳的历史产生兴趣,从而更多地了解信阳。(朱美惠 李子耀 刘妍/文图)


编辑:林辉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