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央媒看河南丨三门峡灵宝:奇俗“道出”新文明

2023-02-03光明日报客户端

  河南灵宝:奇俗“道出”新文明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欢庆的传统庆典活动。而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有这样一种民间奇俗“骂社火”,两个村轮回“互骂”延续数千年,特殊的骂声中,接续着淳朴乡村风俗,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

  2月1日,在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这里早已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文化广场、入村巷道人来人往,各类摊位正在有序摆开,承担“骂社火”的群众则在完善演出道具、演出排练,处处充满着节日的喜庆氛围。

  “社火定点后,就有十里八村的六七千人提前目睹为快,非常热闹,骂社火好戏在后头哩!”东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段海波介绍,“连续几年没有耍了,今年村民争先恐后地加入表演队伍,今年参与群众大概要在六七百人。”

  没等落座,支书又被社火委员会的人喊走了。这几天,最忙的就是村干部和社火委员会的成员了。

  71岁的梁逢时就是社火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他主要负责文化组,社火节目出牌、安全公约、文字梳理等都是他的任务。

  梁逢时老人介绍,东常村、西常村的骂社火,据说可追溯至数千年之前。《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东常、西常两村就在这黄帝铸鼎的秦岭余脉荆山脚下。为歌颂黄帝和西王母的功德,尧舜时期举行祭祀活动。“春祭一日始,酒宴一日终,中间三日耍社火。”群集化装,列队歌舞,举行祭祀大典。随着朝代更替,社火内容日益丰富,后来又加进了放言侮辱、骂讥、刺丑等,这种民俗形式日渐发展成熟。

  正月里,想耍社火的村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由锣鼓、土炮、骂家组成,到对方村挑骂,“刺激对方同意出社火”。双方都同意出社火的话,按照“东起西落”的规矩,如正月十一是东常村拜请,晚上西常村夜征来喊骂,次日西常村拜请,当晚东常村夜征来骂。如此往来三次,一直耍到农历正月十六,每晚都是人山人海。

  骂社火从下午开始,东常村组织人马到西常村请邻村观看社火、夜骂,称为“拜请”。随后,组织声势浩大的社火表演队伍在自己村里进行精彩表演、出杆。晚上,西常村组织骂阵队伍和社火表演队伍,敲锣打鼓到东常村,开始重头戏表演——夜骂。

  骂人者反穿羊皮袄,代表他骂人的时候是牲畜,骂的话不能当真,骂赌博、骂陋习、骂懒惰、骂不孝不敬、骂对方村干部不作为等等。被骂者一般都是本村的村干部或者有能力、有威望的人,骂得越狠,被骂者越欢喜。反而辱骂成为一种敬重,辱之愈甚敬之愈甚。

  晚上,东常村灯火通明,骂者用灵宝方言开始了开场白,嬉笑之中蕴含着骂意,讽刺、挖苦、挑剔出白天东常村社火的失误。现场怒骂声、嬉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

  67岁的樊书生,是西常村在社火表演中坚持了47年的老“骂家”,也是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骂社火口才流利,出口成章,调动观众的热情,让人啼笑皆非。

  “虽然骂了多年,很多东西都在自己的脑子里,但是也得有准备,要结合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廉洁自律、卫生环保等随机而变,来发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樊书生说,“这场下了,还得赶紧思考编写下一场的内容。”

  今年,樊书生虽然腿脚不便,他依然浑身满劲,拄着拐杖参与骂社火表演。

  “村里干部当得好,就是道路修不了……”东常村道路边一段土路长期行走不便,通过“骂社火”,后来干群以多种形式筹措资金铺设了道路,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以“骂”这种戏谑形式,大雅大俗美丑尽显,起到互相批评,互相警示,互相监督作用,各种陈规陋习得到消除,乡村文明风尚悄然兴起。

  正是这一大俗大雅的民俗文化,2007年,东常村、西常村骂社火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东西常村骂社火,铿锵的锣鼓声,扭动的秧歌,欢愉的笑脸,无不透露出两村群众的昂扬的斗志。节日,对于他们来说,庆祝一年的丰收,期盼着来年更多美好的向往。

  (通讯员 邢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志坚)

编辑:陈梦伊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