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志、孙嘉禾诗集发布暨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大河网讯 5月14日,在北京雍和书庭,国内10余位著名诗人、评论家齐聚一堂,共庆李学志、孙嘉禾母子二人的诗集出版。诗人叶延滨,诗人、书法家刘迅甫,学者、作家张志强,评论家冯雷,诗人苏忠、伽蓝、李俞汶,作家何晓,儿童文学作家童子等嘉宾参加活动。
据了解,李学志来自河南沈丘县农村,是典型的“河南妞”。作为李学志的儿子,孙嘉禾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娃”。诗集发布会上,孙嘉禾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自己从“说”诗到写日记诗再到独立创作的故事,分享了诗歌创作带给他的奇妙感受。
“儿童诗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合格的诗歌,要满足新颖性、独创性、奇特性等要素。”童子认为,儿童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些比较天真的、活泼的和比较童趣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儿童是面向未来的,就要用那种面向未来的作品来体现童真和童趣。
诗集发布会上,李学志、叶延滨、何晓、刘迅甫等分别从诗歌与人生的角度,畅聊人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和诗歌给予人生的馈赠。
李学志讲述了诗集《生如荒野》的创作初衷和历程。她说,“生如荒野”不仅仅是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许多人共同面对的“困境”,也是一种“迎风怒放”的生命姿态。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我们在无边的荒野安顿一生,我们卑微又伟大,随时可以是自己的父亲、母亲、孩子、故乡,更是一份对生命的美好期许。同时,她分享了诗歌教育的家庭模式,谈到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对于塑造孩子精神长相的意义,对于亲子陪伴及家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探索。
叶延滨高度评价了孙嘉禾的《一只蝴蝶倒立了》这本诗集,惊讶于小诗人独特的表达。他说,这本诗集记录了一颗童心,是小诗人第一次对世界的打量,是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命名。这是孙嘉禾进入少年时期给自己最好的一个纪念册。他以《惊心一刻》这首诗为例,感叹小诗人超拔的想象力,也指出想象力是超前的、是面向未来的。希望小诗人在保有童心、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多阅读经典,积累生活经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读完《生如荒野》后,很感动,而李学志作为一个优秀的女诗人,也是值得关注的。”叶延滨说,以《不小心》和《畅福轩》两首诗为例,李学志诗歌创造的意象奇特,赋予了文字巨大的张力,也能看出她仍保有童心,有着独特的想象力,体现出诗人为世界重新命名的特质。另一方面,也看出诗人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在被大众忽略的现实中间,找到能够触动别人心灵的细节,而这也体现出一个诗人的才华。
刘迅甫谈及李学志的《生如荒野》时说,这部诗集可以说是诗人的“心灵史”,是她个人生命体验的外化,充满人间烟火味,有着生活的质感。在她的笔下可谓“无生活不诗歌”,她的诗歌创作是“及物”的,注重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呈现,从中可见她困境中的心路历程和反抗平庸的生命姿态,亦可见她简洁、自然、本真、灵动的美学追求,更可见她“眼中有万物,万物皆有情;眼中有苍生,苍生皆可爱”的悲悯之心。
“我被童心的自然绽放深深打动。”刘迅甫说,读完《一只蝴蝶倒立了》,自由灵动的诗句仿佛从孙嘉禾的内心直接蹦出来的,真挚、动人,无需雕琢。小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画面,提炼诗意。这美妙的审美体验得益于孙嘉禾敏锐的观察力、超拔的想象力、不羁的创造力,也得益于他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
何晓以李学志作品《发烧记》中的“两个画面”为切入点,谈及李学志作为诗人和母亲的一个共同点,即爱是底色,认为世间最美好的陪伴就是亲子之间的相互引领和相互成就。母亲赋予我们生命,也陪伴我们成长,在生命的引领上,母亲让我们在这个世界活得更深情,而在成长的陪伴中,母亲让我们在这个世界活得更通透。
随后,张志强、冯雷、苏忠、刘成奇围绕“诗歌与时代”,畅谈诗人的时代介入及文化担当。鲁迅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伽蓝以“诗人的在场”为题,从三个层面探讨《生如荒野》这本诗集的审美内涵,认为《生如荒野》展示了诗人心灵的独异性与时代的共通性,揭示了“爱”就是李学志写作的秘密。希望她以“爱”为光烛、为灯塔,在“诗之路”和“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为丰厚的成果。
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王山为这次诗集发布会发来贺信。信中说,诗歌不仅是语言存在的方式,更是心灵表达的方式。两位诗人以诗心烛照万物,在平凡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在诗意的审美中重构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让诗歌既在大地上行走,又向天空敞开,这是难能可贵的。希望他们永葆赤子之心,坚守诗歌的独立品格,同时将个体经验融入时代的洪流,用博爱之心拥抱世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苗海波 孙智)
编辑:祝萍 审核 :孙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