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这件“衣服” 帮你随时监测心脏

2024-01-25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柔性心电衣

他们的研发成果已服务患者近3000万人次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侯建勋 时硕/摄

  统筹:赵强 策划:张琳娟 王俊伟 执行:丁亚菲 金艾琳 郭丁然 吴静

  接过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证书时,郑州大学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宗敏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不能辜负期望,要让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像测量血压和血糖一样,能随时随地进行心电监测,这事儿并不简单。为解决这个切实和人民健康相关的难题,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善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高校、医院、公司的一群人,用了8年时间来做好这一件事儿。

  穿身上、贴身上……心脏监测可以很方便

  刚进办公室,王宗敏就兴致勃勃地拿出一崭新的手持心电卡和一件柔性心电衣,指导着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扫码体验。打开小程序,手机注册绑定后,通过蓝牙连接到心电卡后,即可拿着心电卡静坐并开始监测。30秒后,一份包含有6项医学指标的AI智能心电分析结果和实时采集的静态心电波形图,瞬间呈现在了你的手机上。

  从扫码注册到出结果,全程不超过2分钟。

  如果你对心脏健康状况有疑惑,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医生解答,还可以补充相关症状后将监测结果提交给医生,以获取更为详尽的心电解读报告。

  随后,王宗敏又拿起一款智能心电衣,穿在身上演示,“虽然它含着织物电路和织物电极,但很柔软,和内衣、秋衣一样,可以很方便地穿身上,从婴幼儿到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身形进行号码选择。代替传统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在工作、学习、生活各种场合,随时监测你的心脏情况。而且,这款心电衣还能像普通衣服一样水洗。”

  他们联合企业协同研发的,还有一种可以服务超长时程的单导联心电贴,贴在身上后可连续监测7天,佩戴期间可以正常运动、洗澡,哪怕游泳也不受影响。

  他们研发的平台已服务患者近3000万人次

  如今,因心血管病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特点,已成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王宗敏说,心血管病的防治,总结起来就是“常、长、早”三个字。常,是经常监测;长,是长时程监测;早,是危急突发事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现在老百姓在需要做心电图时,大都是到医院或者社区卫生站。有没有可能把心电监测这件事儿,变成像测血糖和血压一样,在家就可以完成?为了做成这件事,8年前,王宗敏教授团队牵头启动了“面向大规模人群的柔性可穿戴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及应用”项目。

  这8年来,他带领樊好义、潘赟以及博士生硕士生等团队成员,突破多个关键技术瓶颈,研发了心电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项目己服务于全国100多个市县的500多家医院,并在河南省18个地市建设了108个县域心电会诊中心,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实时会诊,累计服务患者近3000万人次。

  据王宗敏介绍,在偏远地区的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医生尚不具备心电图的诊断能力。现在,利用AI心电智能监测与预警服务平台,监测完后可以直接给出人工智能分析结果,有疑问的还可以提交给省级三甲医院的医生审验,“我们人工智能诊断的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中高级心电医师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对静态心电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声音

  让心脏疾病的数据“活起来”,得要协同创新

  接受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前,王宗敏还在忙着给研究团队开会,讨论和布置接下来要深入开展的项目工作。他希望,能让围绕心脏疾病的数据“活起来”,为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怎么才能让这些数据“活起来”?王宗敏说,这件事儿光靠医科不行,光靠工科也不行,医工要交叉融合,得要协同创新。

  什么是协同创新?几年前,他请教过时任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刘炯天的答案简短又形象,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堆人干一件事。”

  “单靠谁都不行,必须得协同高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在王宗敏看来,要干成一件事儿,还得围绕一个目标有共同的远大理想。当然,光靠理想也不行,还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就像我们构建的300万例数据精标注数据库,这种数据基础建设的工作,需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的重大科研项目也应该设专项来支持这类工作。这样,河南就能占领人工智能领域的制高点。”

  在做研究方面,他也给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了一些建议,“一定要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不能仅从论文当中发现问题,应当从一线实践当中发现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编辑:任昱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