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哈领读人 同享书墨香” 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由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河南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豫哈领读人 同享书墨香”哈密领读人走进河南阅读活动8月5日在我省正式启动,8月6日,来自哈密的“领读人”就走进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在触摸陶瓷文明中开启了一场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妙体验。
踏入“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的展厅,仿佛走进了一部立体的中国陶瓷史。研学团的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目光流连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商周原始瓷尊、汉唐釉陶直至明清彩瓷的百余件陶瓷精品,那件新时期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人面器口漩涡纹壶,器型独特、纹饰神秘,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触到千年前窑工的温度;北宋的外黑内白划刻花卉纹碗上的笔触流畅灵动,黑与白里藏着古人对“生生不息”的美好期许。
“原来陶瓷上的纹饰不只是好看,还藏着当时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呀!”一位来自新疆的领读人拿起手机拍下宋代三彩梅瓶上的菊花纹图案,忍不住和身边伙伴分享,“回去要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知道传统不是冷冰冰的文物,是有温度的历史。”
在“西游记--唐代陶瓷中的丝路文明”展厅,来自新疆哈密的王鑫驻足在灰陶彩绘说唱俑的展柜前,细细端详着他们:“我觉得他们俩正在表演,汉人俑对胡人俑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原来他除了热爱朗诵,还对相声、曲艺、小品也有一些研究。
新疆哈密的领读人袁果带着两个儿子在观看展览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跨越2500公里来到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感受到了千年前的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共生、相融,受益匪浅。”
“西域和中原、新疆和河南,两地的交往交流从未间断。通过这次参观,孩子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学习,希望以后两地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多多的交往、增进了解。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主办,给本次活动点赞!”新疆广播电视台南风如是说。
博物馆特意安排了“象·链工坊”手串DIY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围坐在一起,串出了一条条属于自己独特审美气息的手串。
若说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那艾草体验便是“草与药的传承”。领读人团队在博物馆还了解了艾绒的制作过程。非遗传承人李老师先给大家展示了晒干的艾草:"这看似普通的草,在咱们老祖宗手里能变魔术——端午节挂艾草驱虫,做成艾绒能温养身体,甚至能织成艾草香囊随身带。"她边说边演示如何将艾草捣碎成艾绒,嫩绿的艾草经过反复捶打,渐渐变成柔软的絮状,香气也愈发浓郁。
让传统走进生活,让情谊跨越山海。“豫哈领读人 同享书墨香”研学活动中,当来自河南、新疆的教育工作者们一起触摸陶瓷的纹路、闻着艾草的清香,传统文化成了彼此最自然的“共同语言”。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回去后,我要把今天的体验变成课堂上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无论是河南的陶瓷,还是新疆的艾德莱斯绸,都是咱们中华文化的宝贝,就像我们彼此一样,虽隔着千里,却心连着心。”
或许,这就是研学的意义——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握在手里的瓷土、闻在鼻尖的艾香,是跨越山海的共鸣,是藏在细节里的文化自信。(李东宝)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