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2024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丨来聊城,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2024-06-06新聊城客户端

6月4日《聊城日报》3版

  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千里奔腾的黄河和贯通古今的大运河滋养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两条河流在鲁西平原“挽手”,滋养着这座千年古城。

蓝天碧水映衬下,生态宜居的东阿县城尽显秀美之姿。 许金松 摄

  水为药之媒。中国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水列为各篇之首,有着“盖水为万化之源”的说法。聊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阿胶、灵芝、桑黄都是聊城出产的道地药材。徜徉在历史长河中,在两河文化的涵养下,始终有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传承千年,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聊城人的血脉,让聊城与中医药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6月4日至10日,2024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系列活动将在东阿举办。这一全省瞩目的文旅盛宴,何以花落聊城,聊城中医药文化究竟有何魅力?答案就藏在聊城历史上八大名医的传奇故事里,藏在两张水城中医药传统文化名片里,同时也藏在“聊城新三宝”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里。

  一份名单见证传奇历史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和运河在聊城交汇,一横一纵、一刚一柔,千百年来滋养着这方沃土,使两岸人民世代受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人文积淀,赋予了聊城挖掘传承中医药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无己纪念馆

  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根据文献考证得知,早在商代,人们已能诊断多种疾病,并以艾灸、针刺、草药和按摩进行治疗,创立中医汤液理论的伊尹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那么,聊城历史上的名医究竟有哪些呢?一份名单足以见证曾经的传奇。

  “我们围绕这个主题,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了大量史料,并最终确立了聊城历史名医入选的四个标准,即聊城籍贯或曾在聊城生活、行医;要有历史记载或医学著作传世;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力;生活年代限定在民国之前。”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名中医谷万里介绍说,根据相关标准,他们按时代顺序确定了聊城历史上的八大名医——商代伊尹(躬耕于莘,创立中医汤液理论),南北朝李修(冠县籍),北魏王显(莘县籍),宋金成无己(茌平籍),宋金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聊城行医6年),清代孟西园(阳谷籍),清代李万春(临清籍),清末民初叶嗣高(聊城籍)。

  其中,开中药汤剂先河,被称为“殷商元圣”的伊尹,是商朝辅佐成汤打天下的宰相。他原来是一个厨师,经常调和百味,在这个过程中调和了百草,从而发明了现代的汤药——包括中药和方剂。

  除此之外,著作颁布全国的医官王显、曾为帝后百官治病的名医李修、首注《伤寒论》被称“国医亚圣”的成无己、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练就一身绝技一针救两命的孟西园、行医治病不分贫富的李万春,以及为慈禧治病的御医叶嗣高,他们的传奇故事同样流传至今。

  如果说,聊城历史上的八大名医见证了中医学曾经的辉煌,那么,聊城历史上的中医药铺,则能生动还原中医药文化中真实场景。

  “门口挂有红色棉帘,室内炉火熊熊,红烛闪耀。三张八仙桌相连,红毡铺衬,椅搭案围,均由红缎缝制,伙计掌柜穿梭其间,场面十分隆重。”谷万里说,这是历史上聊城北关街怀德堂药铺年终“算大账”的场面,也是聊城中医药堂铺文化的一个经典瞬间。

  据权威资料统计,自清代乾隆年间至1956年,聊城共有中医药店铺198家,其中怀德堂药铺经营有方,是买卖兴隆的中医药铺典型。

  两张名片彰显城市魅力

  中医药文化,是聊城传统文化中一条重要的文脉。

东阿阿胶·阿胶世界

  5月27日至29日,2024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郑州举行。“中医药品牌的主动焕新,是传统与新潮的聚变式碰撞,要让产品、品牌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中。”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程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公司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全面焕新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内容和渠道,努力将东阿阿胶塑造成为年轻化、国潮化、数字化的时尚品牌。

晾胶

  东阿阿胶,无疑是聊城中医药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走进东阿阿胶的阿胶世界·体验工厂,就好似来到一个以阿胶为主题的元宇宙空间,现代化与科技感扑面而来,阿胶探秘长廊、金屋藏“胶”馆、智能化胶库等一系列关于阿胶的体验场景映入眼帘。在参观过程中,时不时还能遇到阿胶研学游的学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阿阿胶是阿胶行业标准制定的引领者,以科技创新和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提升阿胶品质,一块东阿阿胶拥有187项专利,一支复方阿胶浆拥有49项专利。

  将时光拉回到一年多前。

  2023年3月8日,第三届全国药膳文化学术论坛现场。“茌平区投资建设了全省唯一一处以古代名中医命名的中医药博物馆——成无己纪念馆,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古城区建设了成无己中医药文化园、三味药膳坊,并恢复了成无己家传老字号‘成颐堂’。”谷万里畅谈聊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厚底蕴,同时抛出聊城另一张中医药传统文化名片——“国医亚圣”成无己。

  发言结束后,与会专家授予谷万里“最佳传播奖”,对他浓淡有度地推广聊城中医药文化进行了高度赞扬。

  同年3月17日,中国国医节。当日上午,一个硕大的铜葫芦雕塑,在茌平区洪官屯镇成无己纪念馆正式亮相,寓意“悬壶济世”,以纪念“国医亚圣”成无己为我国医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成无己是古代第一位注解《伤寒论》的伤寒学专家,也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医学大师。经过这些年深入挖掘和梳理,成无己中医药文化和学术得到众多国内学术权威人士的认可和支持,“成无己”已经成为聊城中医药的一个重要标签。

  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发展再度潮涌水城,全方位多层次挖掘弘扬成无己学术思想和文化,成为近年聊城中医药事业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2021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弘扬水城中医药文化,打造“成无己”“东阿阿胶”两张水城中医药传统文化名片。如今,这两张金字招牌正助力聊城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三宝”撬动高端市场

  2022年开始,聊城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出把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打造成为“聊城新三宝”。“聊城新三宝”承载着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是聊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新三宝”品牌的打造,同时也擦亮了“阿胶之城”“灵芝之乡”“桑黄之都”地域名片,全面提升了聊城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冠县灵芝”亮相2024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

  阿胶,被誉为“补血圣药”。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阿胶的功效进行了详细记载:“阿胶乃滋补上品、补血圣药。”灵芝,享有“仙草”美誉。灵芝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药用史。冠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产销集散地,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灵芝产业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开发灵芝盆景、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灵芝茶等产品。桑黄,被称为“森林黄金”。临清市地处黄河故道,拥有平均树龄上千年的古桑树林,这片古桑树林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临清年产高质量桑黄50吨,目前已开发桑黄中药饮片、桑黄粉等60余种产品。

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打包桑黄深加工产品

  去年8月份,中国(山东·临清)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中国桑黄发展大会上,“聊城新三宝”阿胶、灵芝、桑黄一同亮相,让参会嘉宾眼前一亮。得益于聊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丰富宝贵的颐养健康特色产业,“聊城新三宝”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攀升,聊城正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联农带农紧的乡村特色产业。可喜的是,到2025年,“聊城新三宝”全产业链价值将突破200亿元。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撬动着经济发展的中药产业也不例外。

  “这是菠菜面、胡萝卜面,这个是刚刚研制成功的灵芝面,阿胶面还在研制中……”6月2日,临清市康庄镇的刘志超指着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颇为自豪地说。

  刘志超是临清市非遗项目康庄刘氏空心挂面的第九代传承人,做挂面已经有10年时间。除了目前的10余种口味外,他想把“聊城新三宝”做进挂面里。“‘新三宝’是聊城的名片,把它们结合起来,是用老手艺进行创新。”刘志超笑着说。

  青云当志,破浪乘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聊城市聚力建设国际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充分发挥东阿阿胶品牌化、集聚化优势,统筹推进,传承国粹,守正创新,拓展内涵,带动冠县灵芝、临清桑黄等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打响“聊城新三宝”品牌,同时,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阿胶、灵芝、桑黄产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撬动更多高端市场,“聊城新三宝”也将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更大“聊城力量”。

  文/记者 赵艳君 图/除标注外均为资料图

编辑:谭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