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加速“融链”!河南工程学院多维立体优化,以学科为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2024-06-15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显示,河南工程学院在《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中位列全国第20位、河南省第2位。而在2023年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河南工程学院又以获奖1249项创下新高。

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是反映高校学科建设、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点之一,而河南工程学院能有如此之成绩,其背后浇筑了太多“河工人”的心血和期盼。

学生摄影作品。学校供图

优化学科专业,让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

众所周知,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应建立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大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身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河南工程学院又该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孵化器”的角色呢?这个曾经让河南工程学院管理者彻夜难眠的问题,如今已有了行之有效的清晰路径。

该校充分发挥地处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毗邻郑州航空港区的区位优势,面向国家和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秉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强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做精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做实新兴交叉的学科专业,并结合行业办学背景,通过“停、增、锻、塑”,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生摄影作品。学校供图

“我们重塑升级了纺织服装类、煤炭地质类传统专业,重点打造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建造、新能源材料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应用型专业集群。”据河南工程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优化之后,该校现有本科专业60个,其中工学专业35个,先后获批国家、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一流专业等20余个,并按照“一院一园、一院一链”服务模式,有组织地服务地方经济,聚焦省内重点培育产业链上的技术难点、堵点和痛点,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实现“院院有团队,人人入团队”的科技创新态势。

强化应用科研导向,加速重点产业链深度“融链”

有基础稳固的学科专业,有成果显著的专业建设,但河南工程学院不止于此,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激励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赋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与资源调度权,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具体来说,该校以校内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激励与考核机制,修订出台了《科研贡献激励办法》等9份科研管理文件,构建以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将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评价指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吸引学生团队参与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围绕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产出了以《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罗拉式分析仪法》《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等国家行业标准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应用型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该校也在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比如深挖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建设省稀土复合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比如整合校内科研资源,设立工业软件产业研究院、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院、中原服饰文化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等8个新型科研平台,并通过“项目式孵化、订单式管理”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截至目前,该校转让专利50余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500余项,2023年横向科研到账经费首次破亿元。

谈及该校在产学研及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皆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皆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生摄影作品。学校供图

“面对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河南工程学院致力于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挖掘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切实履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上述负责人称,未来,河南工程学院将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完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突出贡献。(谭敏)

编辑:陈静  审核 :郭同欢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