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文化中国行 考古中国篇 主根主脉看河南 行走大遗址丨探访双槐树遗址 “河洛古国”溯源文明

2024-06-16大河网-河南日报


双槐树遗址。本栏图片均由巩义市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何可

  黄河南岸、伊洛河东,在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的高台地上,一座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历史。

  2013年至2020年,考古人员在双槐树村南部,发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河洛古国”的都邑。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确认遗址现存面积约117万平方米,重点发掘4000余平方米。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走进双槐树遗址,在一项项考古发现中窥见文明之光。

  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双槐树遗址考古现场一派忙碌景象,考古队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作业。

  这里有着诸多“中国之最”:勘探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是古代礼仪性宫殿建筑的源头;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在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首次发现……

  双槐树遗址先后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证实,双槐树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的内涵,尤其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曾表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目前来看,就在双槐树,可称为“河洛古国”。

  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看来,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揭示中华文明传承密码

  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一只正在奋力吐丝的家蚕牙雕栩栩如生。

  这个出土于双槐树遗址的“蚕宝宝”,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它身躯肥硕,不像野蚕那么瘦小,与现在家蚕结构几乎完全一致。同时,它呈现出一种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的姿态。

  “这是在双槐树遗址发现的国宝级文物,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双槐树遗址考古队领队汪旭说,“这一发现,为在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确切的实物证据和时间节点。”

  不少专家认为,家蚕牙雕的发现意义重大,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佐证了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缫丝。

  在双槐树遗址,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宝贝”被发现,更多历史文化密码从这片黄土地上揭示。

  站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眼前是面积220平方米的房址F12,房址地上埋有以九个陶罐摆放的“北斗九星”图案遗迹。这些陶罐有的边缘非常清晰,有的则大部分埋在土下,考古工作者用红色布带将罐子形成的图形串联起来,并标注有“天权”“玉衡”“开阳”等星辰名称字样,醒目地展示出“北斗九星”的形状。

  结合此前在荥阳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专家认为,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信仰之一。

  双槐树遗址发现了内、中、外三重大型环壕,内壕周长约1000米,中壕周长约1500米,外壕残长1600米,层层嵌套,规模巨大。壕沟本身的设计颇具智慧。从横截面来看,双槐树的壕沟呈漏斗状。上宽,下窄,上部是较为平缓的缓坡,方便敌人或野兽滚落,再往下,坡度则陡然增高,敌人或野兽一旦滚落,犹如瓮中之鳖。

  在该遗址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约1.8万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专家指出,“北斗九星”图案遗迹、三重环壕组成的严密防御设施,表明双槐树先民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

  环绕在双槐树遗址周围的如青台遗址、汪沟遗址、西山遗址及点军台遗址等,和双槐树遗址一起,形成了相互拱卫之势,组成了5000多年前河洛地区庞大的“城市群”。

  让考古遗址焕发新光彩

  今年“五一”假期,双槐树遗址举行“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参观名额几乎“秒光”。

  曾经神秘且“门禁森严”的考古遗址也新潮、鲜活起来。考古现场,不仅有考古人员讲解发掘成果,还提供考古咖啡、印章打卡、考古工具体验等。

  “把考古工地建设成为一个保护和展示共存的可以和公众互动的露天考古体验场、大众课堂,生动、详细地展示双槐树遗址的文化内涵,让大众走进遗址,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考古现场负责人张吉钦说。

  如何更好地将双槐树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出来?巩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正在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双槐树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展示,谋划建设双槐树遗址考古文化公园,力争将其建设成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的国家级标识遗址。

  如何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为统筹谋划、高水平推进双槐树遗址保护展示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巩义市正在进行《双槐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双槐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工作。经初步设计,双槐树考古遗址公园计划进行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区、游客服务设施、遗址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等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擦亮“中华文明探源地”文化名片,双槐树遗址保护将以公众科普、文化传播为目标,充分发挥文旅融合发展优势,通过研学课程聚焦考古体验、研学教育、文化休闲三个方面设计与实践,吸引不同年龄段人群充分参与进来,了解双槐树遗址、了解考古,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实生活,与人们更好地相遇。

  双槐树文物“显眼包”

牙雕蚕

  在双槐树遗址,曾发现国宝级文物——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仿佛一条正在吐丝的蚕。

  (文字整理/何可)

编辑:陈静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