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没有手机我们还能不能正常生活?为了找到答案,他做了一个试验 不带手机游中国 134天里他遇到啥“风景”

2024-09-30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不带手机旅行的杨淏 制图/郭晗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何玉帅/文受访者供图

  近日,山西男子杨淏不带手机,用134天走完我国24个省中的68个县市,受到广泛关注。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带给人便利的同时,也把一些人困在了“屏幕”里。

  杨淏的这次试验也正是为了挑战:没有手机我们还能不能正常生活?手机之外的世界又是如何?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与杨淏就这次试验进行了对话。

  挑战不带手机游中国

  他做了这些准备

  顶端新闻: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杨淏:在疫情发生时,我就有这个想法了,那个时候大部分时间在家,线下生活被线上生活取代。到2022年底那会儿,抖音每天的日活大概是7亿,所以我就想,大量的时间耗在手机上面,完全被数字化绑定的我们,还能不能离开手机正常生活。

  顶端新闻:出发前做过什么准备?

  杨淏:在做这个挑战之前,我大概有一年的准备,因为我要在不带手机的情况下,尽可能走遍中国,这大概需要五个月的时间。我现在还在英国读博,出发之前,需要把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安排好,我要跟我的导师讲清楚,我要“消失”五个月时间,如果在博士论文项目上有啥突发情况,需要他们帮我处理一下。

  另外就是跟我的家人和女友沟通好,他们听到我要不带手机消失五个月,非常担心联系不到我,担心安全问题,我就给他们各种保证,比如不到人烟稀少不安全的地方,尽量只白天活动,每到一个地方给他们写信。

  其实我准备的个人物资并不多,几件衣物、拖鞋、洗漱用品、两个小相机、两册地图、两支毛笔、几叠宣纸、一瓶墨汁、三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身份证件与银行卡,还有一摞现金。

  我相信国内还是很便利的,社会治安也很好,旅程遇到困难就向人求助,也想要追求一种不确定性。

  有更多机会跟真实世界的人去做连接,这很宝贵

  顶端新闻:旅行过程中有怎样的体验?

  杨淏:我大部分时间是坐绿皮火车出行的,有些乘客和乘务员知道我在做什么试验的时候,会很有兴趣跟我聊天,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能聊很久,我觉得这是在沉迷手机的状态下,已经遗失掉的一种东西。

  通过这次旅行,我也交到了很多朋友,比如在四川大凉山遇到一个彝族的小朋友,知道我在做什么之后,他邀请我去他家吃饭,看我穿得不够多,从家里拿衣服给我,还推荐我去彝族聚居的乡县、彝族的市集。

  随后这个小朋友还叫他爸爸开车过来,把我送到永乐宫,这种善意和帮助经常会发生,我用笔记本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回来之后加了他们的微信。

  那个彝族的小朋友,知道我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有兴趣,便经常给我发照片,分享他们老家的火把节、彝族特色菜,当我离开了手机和网络以后,有更多机会跟真实世界的人去做连接,这很宝贵。

  顶端新闻:挑战完成后有什么思考?

  杨淏:整个途中,由于我一直在移动,因此只收到父亲给我寄回的一封信,他是用钢笔手写的,写了四页A4纸,内容无非是他和母亲的日常,但每个字我都读了好几遍,还带到英国了。

  我寄给爸妈的十几封信也被他们好好保留着。我觉得这场旅行之后,我和父母的关系反而拉近了,他们现在对我更信任了,我现在不需要每天和他们联系,他们也相信我是安全的。

  现实中我们很难摆脱手机,我们该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种关系?挑战结束后,我还是要正常用回手机,现在一天只有大概半天在用手机,手机和互联网是时代的大趋势,整个社会的运转都与其绑定。

  我做这个试验,只是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视角,不是说鼓励大家不用手机和网络,只是觉得我们被手机裹挟得太严重了,在人工智能和算法的时代,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顶端新闻:未来有什么计划?

  杨淏:我是学当代艺术专业的,我把自己的这个挑战当作一种行为艺术,整个过程和思考我都整理了文稿,后续我准备出本书叫《关机》,预计明年会出版。我沿途还带了两个小相机,记录在离开手机以后发生的故事,准备剪辑出一个纪录片,也会发行和上映,还会做一些艺术作品,期待最终能做个展览。

编辑:路娇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