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专注培育预制菜、休闲食品等产业链 在“中原农谷”加持下 打造食品产业“新”城

2024-12-12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中原农谷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受访者供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宋红胜 见习记者 陈曦

  食品制造产业,是新乡市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该市专注于培育预制菜、休闲食品、酒饮品3条重点产业链,产业新“食”力不断凸显。2023年,新乡食品产业集群规模360亿元;2024年上半年集群规模达到179亿元,同比增长5.4%。

  食品产业聚集地,新乡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广州立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立高食品),是国内第一个冷冻烘焙的上市企业。如今,立高食品华北生产基地就坐落在新乡卫辉,包括河南奥昆食品有限公司和河南立高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投产运营。

  在这里,每天能生产40万个甜甜圈,以及200多万只蛋挞,小小的甜品里也有着满满“含智量”。

  “目前公司80%的原材料都来自本地的供应商。例如,面粉用的是延津鲁花、新乡五得利等,一年的采购量过亿。”河南立高总经理汤雷说。

  据介绍,河南奥昆每天需使用鸡蛋液36吨。面对如此大的需求量,倒逼了本地养殖业转型升级。通过一个龙头企业,卫辉市盘活相关食品产业链,并带动补链,落地了安都乡现代化智慧农牧产业基地项目,实现了现代化全自动智慧养殖。

  像这样以一个龙头企业串起一条食品产业的例子,新乡还有很多。据统计,新乡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87家,包括五得利、米多奇、九多肉多、雨轩食品、千味央厨等知名企业,形成了涵盖速冻、米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休闲食品等多个产业链条。

  目前,新乡市整体面粉及面制品年生产能力430万吨以上、啤酒116万吨、油脂35万吨、乳制品34.4万吨、休闲食品29万吨、速冻食品17.7万吨、食品添加剂8600吨,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食”力满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利用黄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优势,新乡孕育出拥有“中国第一麦”之称的延津小麦、被誉为“中国第一米”的原阳大米、辉县山楂等10余种全国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拥有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家禽种质资源场,食品产业原材料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不仅是雄厚的农业基础,新乡的交通优势也让市场‘半径’不断扩大。多年来,新乡市还打造了系列园区,真金白银招引扶持食品企业,不断推进完善产业链条。”新乡市工信局副局长周海说。

  新乡交通便利。立足郑州都市圈,新乡与省会郑州六桥相连,京港澳高速纵跨南北,安罗、长修高速即将建成,形成“井”字高速通道。高效的交通体系和发达的冷链物流、货运配送,极大地提高了新乡食品企业运营效率。

  新乡以园区为载体促进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近年来打造了高标准建设中国(原阳)预制菜创新示范产业园、河南餐饮中央厨房产业园、中原智慧冷链物流园等。

  为支持食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新乡对预制菜产业企业、有创新营销模式企业、通过诚信管理体系认定企业等进行现金奖励。为了促进休闲食品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新乡还特别制定了《新乡市2024年休闲食品产业链培育工作方案》,组建工作专班,重点布局卫辉市冷冻烘焙食品、原阳县休闲肉制品、封丘县调味面制品等6个集群。

  发挥优势,打造食品产业“新”城

  新乡食品如何走上更多国人餐桌?

  “新乡将深入推进食品产业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抢抓行业风口,着力打造全国优质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基地、全国知名预制菜产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高端健康食品产业基地,在中原福地上建成一座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食品产业‘新’城。”周海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面向未来,新乡市食品产业将持续深化与“中原农谷”对接,搭乘重大战略东风,充分利用中原农谷研发的小麦、大米、谷物等优种良材,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支撑预制菜、休闲食品、酒饮品等产业链发展壮大。

  发挥九多肉多、雨轩食品、五得利、米多奇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生产经营模式,建设绿色原料供应基地,强化上下游互联互通、产销配套,加快仓储配送、冷链物流和期货交割仓库等物流体系建设,聚焦各细分领域支撑现代食品产业链发展壮大,加快推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

  在休闲食品领域,巩固馍干、米饼等领域全国领先优势,从低糖低卡、优质原料、工艺配方等方面调整产品结构;速冻食品领域,积极开发营养性高端速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面点(馅饼、饺子、杂粮包)等产品。

  在酒水饮料领域,采用新生物技术、发酵技术、萃取技术等,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口感品质,推进“酒水饮品+包材”配套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新乡新“食”力

  “食”力基础:“中国第一麦”延津小麦、“中国第一米”原阳大米……

  “食”力品牌:九多肉多、雨轩食品、五得利、米多奇……

编辑:张龙(小)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