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吧!中华宝藏丨一眼千年!河南到底有多少“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今世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记者通过走进河南各地博物馆,选取反映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在开封城里,包拯书写了他为官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
在开封博物馆二楼展厅中,竖立着一通看似普通的石碑,然而它却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14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这块碑上刻的既不是名人名言,也不是文学典籍,而是密密麻麻的183个名字,它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府衙长官题名记碑——《开封府题名记》碑。
这块《开封府题名记》碑记录了183名开封知府,为什么唯独找不到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原来,碑上有一处神秘的指痕,它的位置原本镌刻的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拯,老百姓在看《开封府题名记》碑时,因为心怀对包拯的敬仰和怀念,便在包拯的名字上轻轻抚摸,久而久之,竟然将包拯的名字磨掉了,只留下发亮的凹痕。
宋代,国力强盛,科技人才辈出,古人探索天文地理的能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发明出了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水运仪象台”,在开封博物馆的展厅内陈列的一个大型的古代设备即它的模型。
北宋时期,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等科技达人组成“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北宋元祐七年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制成了这座杰出的天文计时仪器。它集天文观测、天象表演(演示)和报时三种功能于一身,就像是一台以水力驱动的小型天文台。
1984年冬,许昌县张潘乡盆李村农民在村西100多米的古城岭上植树时,挖出了一块雕刻有古代四神图像的青石柱础。一时间,这块古建筑构件娓娓“诉说”起了那段“煮酒论英雄”的时代云烟。
每当我们徘徊于一座古建筑之中,总是会先观赏屋顶、斗栱、梁枋,赞叹它们所承载的厚重的美,感慨千年前从这里仰望看到的天空是何等风景。其实,当低头看看柱子末端的景色时,同样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古建筑“脚下的风景线”说的就是柱础,它支撑起了一根根柱子,支撑起了一座座古建筑“不朽”的传说,也代表着一个又一个时期的工艺有何审美、都城如何繁华。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现代女性重视外表妆容,古代女性同样如此。
据记载,我国古代梳妆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浙江嘉兴出土的骨梳、江苏盱眙出土的汉代漆奁盒、山东济南出土的香盒,都是古代女子的“美妆神器”。
据介绍,平脱作为大漆髹饰工艺的一种,在唐代较为流行,极为耗时费工。制作时要先在素胎表面用大漆作地,并利用大漆的黏合性把事先剪裁、錾刻成形的金、银丝片黏附在漆地上。大漆干燥后进行反复多次髹漆、干燥、打磨、推光,使大漆层与金银装饰层形成完美的平面,故名为金银平脱。
酒晕妆、风衣、马鞍包、皮靴配大衣、修容、条纹裤、A字裙……事实上,在洛阳博物馆“华夏衣冠系列展——时裳·武则天”主题展中,你能看到这些当下流行时尚趋势的雏形。
距今1400多年前的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时尚之都。当时的弯眉、横扫阔眉现在依然流行,女性在脸上画的那两个点也类似于现在的修容,红绿配色现在依然看起来很高级。
盛唐服饰面料高贵华丽、色彩浓艳,极大促进了唐代服饰在款式、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的发展,也书写了中国服饰史上辉煌的一页。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