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兴文化工程丨用考古学为甲骨文具象——访郑州大学教授章秀霞

2024-12-31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樊雪婧

  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商朝被彻底证实,为世人再现了辉煌的殷商文明。由此,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12月23日,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教授章秀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甲骨文放在考古学视域下研究,它不仅是记录文字的符号,本身也是珍贵的史料,直观而具象地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概貌和古人的生活图景,让我们能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3000多年前的中国。

  考古学视域下的甲骨文形体研究

  根据统计,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已超过16万片,发现单字4000余个。然而,截至目前,其中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字形被成功破译。

  章秀霞说,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在追溯汉字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上,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把汉字比喻成大楼,甲骨文就是地基。”

  章秀霞介绍,就国内学术界而言,目前,对于甲骨文形体的研究大多侧重语言文字本身,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早期甲骨学者的文字考释工作。比如,1917年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考释报乙、报丙、报丁,分析其字形时言,“意坛墠或郊宗石室之制,殷人已有行之者与?”

  “实际上,这些探讨已经涉及甲骨文形体反映的古代社会与文化问题,但当时中国现代考古学尚未建立,这一时期的有关探讨主要还是建立在文献典籍的基础之上。”章秀霞说,在不少著作中能够发现,研究某些具体史学或文字学问题时,常有论及甲骨文形体反映的古代社会与文化问题,这说明,学界逐渐开始重视考古学资料的作用。

  章秀霞说,这些探讨常有独到见解,但对考古学资料的利用还相对比较薄弱,也存在一些牵强附会的解说。“整体上看,相关探讨比较零碎,旁及者多,专论者少,缺乏系统性归纳和整理。因此,将甲骨文形体反映的相关问题置于考古学视域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具象展现中华文明早期概貌和古人生活图景

“你看,这个宀字,甲骨文中作,像不像殷墟宫殿区基址复原建筑侧视图的线条勾勒?实际上,它就是那些尖顶房屋的侧视形,上面是表示房盖的笔画,两侧是表示房墙的笔画。”章秀霞介绍,甲骨文中,还有不少取象于建筑形态的文字形体,其构造显然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取象于先民们当时的生活居所。因此,从宀的字基本与建筑房屋有关,比如宫、室、家等。

  当把甲骨文置于考古视域下,章秀霞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关联——甲骨文形体中大量存在的具象性特征常常能与考古资料相契合或映照,反映先民们初造汉字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图景及思想文化观念。

  “有趣的是,能够进行关联的甲骨文形体大多是象形字。也就是说,甲骨文的构形基本是来源于上古先民的日常生产与生活,目之所及,心之所感,皆可画物为符。”章秀霞说,人们把生产生活、周围环境中比较具象的事物,通过线条化勾勒出了字形;通过不同建构而成为意涵有别的文字形体,这反映了先民抽象思维的发展程度,也是后世人类社会继续发展的智慧基础。

  在章秀霞看来,考古学视域下的甲骨文形体,不仅是记录文字的符号,本身也是珍贵的史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直观而具象地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概貌和古人的生活图景。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甲骨文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古代中国的‘活化石’。”章秀霞说,甲骨文是商王朝使用的文字,其内容涉及祭祀、征伐、天象、灾祸、田猎、渔牧、婚姻、宗族、梦幻、疾病等,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章秀霞说,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等有关学科资料及研究成果,对甲骨文形体中反映的古代社会与文化问题进行专门归纳和整理研究,希望最终能形成一套学术性兼及普及性的文化专著,为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作些有益尝试。

  目前,章秀霞团队在充分吸纳甲骨学研究中文字考释成果的前提下,收集具有社会与文化价值信息的甲骨文形体资料,通过语言文字学的分析考证方法,并将其与史前与夏商考古发掘资料及有关研究成果,以及传世文献、民俗学等其他学科资料进行互相印证,对其反映的我国古代社会生产生活概貌与思想文化等问题进行归纳和探讨,为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一个独特视角。

  章秀霞说,甲骨文与考古学相结合,也许能解开更多甲骨谜团,也拉近了甲骨文与人们的距离,更好地助力甲骨文的普及和传播。

  人物简介

  章秀霞,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等古文字及先秦史研究。出版著作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类纂》《花东子卜辞与殷礼研究》等6部,在《华夏考古》《甲骨文与殷商史》《中州学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

  参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字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骨学大辞典》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甲骨卜辞所见商先公新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与殷礼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专家观点

  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活化石”。

  考古学视域下的甲骨文形体,不仅是记录文字的符号,本身也是珍贵的史料,直观而具象地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概貌和古人的生活图景。

  在不少方面,甲骨文形体的构形有着可以直接表述历史的学术价值,可以弥补传世文献史学研究中的某些不足,有利于推动我国上古史系统重建工作的进展。

编辑:路娇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