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你的心事 我的牵挂 ——二〇二四舆论监督回头看

2024-12-31大河网-河南日报

  12月18日,通许县朱砂镇乡村公路(Y003)路面沥青铺设完成,群众出行不再难。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翁韬 摄

  12月24日,禹州市鸿畅镇垌沟村九组村民家中的自来水已经恢复正常。

  12月24日,郑州市郑东新区贾鲁河东岸一处生活污水井溢流处,如今已经整改到位。

  12月23日,太康县高贤乡的红色水东文化园区,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编者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一年,我们专注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炎炎夏日,滴水难求;道路停工,出行困难……一件件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如同一道道号令,让我们闻令而动,不辞辛苦,奔赴现场。

  一次次重返现场,才能最终抵达真相。这一年,我们致力于构建民生报道落实整改的“闭环”,与党委政府合力,与人民群众共情,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年终岁末,盘点回访:崭新的柏油路,一路畅通;拧开水龙头,水质清甜……我们再次追问,只为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新的一年,我们仍将倾心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

  年终回访1

  “搓板路”变坦途

  □本报记者 翁韬

  “总算盼来了!”12月14日中午,通许县朱砂镇西王堌村村民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两段视频,第一时间分享他的快乐。

  视频中,两台大型施工机械正在铺设沥青路面,附近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新修的沥青路面厚实平坦,“这条拖了3年多的‘糟心路’,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两段视频把记者的思绪拉到了3个月前。今年9月,有村民向记者反映,通许县朱砂镇西王堌村至小岗村5公里的乡村公路(Y003),2021年就开始修,眼瞅着就差铺一层沥青就完工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停了工。3年多来,这条“半拉子”公路成了附近群众吐槽无数的“糟心路”。

  12月18日,记者驱车再次回到朱砂镇,重走这条“糟心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畅快和舒心。

  刚驶入小岗村路段,一条油黑发亮的崭新沥青道路就展现在眼前,道路平整,路面宽七八米,能容双向两车通行。当天正值农村的集会,往来镇上的电动三轮车穿梭不断。

  “现在的路走着真得劲!”驾驶三轮车的西王堌村村民冯广明(化名)笑着告诉记者,“原来走这5公里烂路,最起码得40多分钟,现在路修好了,15分钟就能到,节省一多半时间不止呢。”

  路修了,道顺了,不仅节省了时间,也省却了很多烦恼。今天赶集归来,冯广明的三轮车后车斗内拉着3个家人和一堆刚买的蔬菜、日用品,而这在以前,是难以顺利实现的。

  “以前,一路上都是大坑套小坑,三轮车开起来像个蹦蹦车,后车斗内根本不敢坐人,更不敢带货。”冯广明说,有一次,他买两个西瓜放在后车斗,等到回家一看,瓜全震烂了,瓜瓤碎了一车斗。此外,路上尖锐的石子遍布,车轮爆胎在半道上是常有的事,“一年车胎换了两三个”,走在路上总是提心吊胆的,而现在,“再也不用发愁这事了”。

  朱砂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2月11日,这条停工多年的乡村公路的最后收尾工作——沥青铺设工程开始施工,施工单位加班加点,截至12月17日,不到一周时间,已经完成全段5公里的沥青铺设。

  再走一遍这条路,记者发现两个新变化。

  第一次来采访时,小岗村那家生意火爆的修车店,如今已经是大门紧闭,没了往日忙碌的场景,原来门口堆积成小山的三轮车轮胎不见了踪迹。附近村民说,路通了,补胎的活儿少了,修车老板忙别的生意去了。

  沥青路面才刚铺好没几天,沿途不少路面与路基之间的路肩,已经被村民自发地用砖石土块悄悄地垫平了。

  采访中,一位正在拉建筑垃圾铺垫路基的村民说,路面垫平了,自己出门方便了,也防止下雨泡坏了路基。“路修这么好,来之不易,咱们得给养护好不是?”

  年终回访2

  村里供水已恢复

  □本报记者 翁韬

  12月24日,记者再次来到禹州市鸿畅镇垌沟村九组,看到与“三夏”时节排队接水截然不同的场面,这个沐浴在冬日暖阳里的小村庄显得格外宁静。

  刚踏进今年5月30日造访过的一户村民的家门,男主人邢小彬(化名)很快就认出了记者,热情地寒暄起来。“你采访过没几天,村里就通了自来水,到现在半年多了,基本没再停过水。你瞅瞅这水多大!”邢小彬拧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一股清亮亮的水流喷涌而出。

  “自来水正常了,家里原来盛水的盆盆罐罐都下岗了。”提及供水正常后的变化,邢小彬打开了话匣子,之前为了应对夏天长时间停水,邢小彬家不大的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盛水容器,从塑料大罐到水桶、脸盆,能用的容器都派上了用场。为了多储备水,邢家还把之前村里建设的沼气池改造成了储水池,添加了一台小型的家用无塔供水器,形成一个自家独立的小型供水系统。而今,邢小彬家这些储水设备都统统“退居二线”,“无塔供水器现在就当个水罐用了。”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发现,像邢小彬家一样,之前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的储水容器都不见了踪影。在一户村民家里,之前用来装水的一个黄色塑料大水罐被扔在了院子的角落里,上面已经落满了灰尘。在厨房里,原来装水的红色水桶已经变成盛放粮食的容器。

  供水正常之后,很多村民家自己挖掘的储水窖也没了用武之地。“现在水窖已经封起来了,有了干净的自来水,谁还吃这水窖里的陈水!”一位村民指着院子里的一角告诉记者,他家水窖的位置现在已经成了杂物间。水窖的水泥盖子上堆满了杂物,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水窖的存在。

  鸿畅镇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垌沟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又处于供水管网的末端,加之附近有高速公路施工等综合因素影响,九组村民的供水有一段时间不太正常,虽然有关部门也组织了消防水罐车定时为村民送水,全力保障村民基本生活,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造成了村民吃水难的现象。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024年6月,镇里选择在取水条件较好的邻村,打了一眼300米的深井,水质经过检测符合饮用水标准,井水经净化后,由无塔供水设施向九组村民供水,保障了全村的安全饮水。目前,设施运营良好,没有再发生类似的停水情况。

  在之前同样存在停水时间过久情况的鸿畅镇鸿南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前段时间挖掘了一眼深井,已经恢复向村民供水有一段时间了,目前日常供水正常。

  年终回访3

  污水排放整改到位

  □本报记者 翁韬

  11月12日,本报以《莫让污水流向贾鲁河》为题,报道了郑州市绿博大道南侧、贾鲁河东岸一处生活污水井的溢流问题。报道刊发后,引起了郑州市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郑东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局)迅速响应,指派养护单位立即采取措施,对溢流的污水井进行了整改处理。

  时隔一个月,12月24日,记者来到现场回访。与第一次来远远地就能听见哗啦啦的流水声不同,走在贾鲁河边,周遭一片寂静,更没有上次那种阵阵飘来的腐臭味道。

  站在景观桥上,记者看到桥下的河岔内已经没有了之前墨绿色的污水水流,河道内的土质干燥平整,之前沉淀的厚厚的黑色污泥已经被清理干净。为了美化环境,河道内还种植上了大量的水生植物——菖蒲,让现在的河道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了一致。

  而之前位于河道内地势较低的生活污水井也做了加高处理,现在的污水井井壁由水泥浇筑而成,井口高出地面1米多,污水井周边干燥,没有任何外溢。

  在附近进行园林养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之前这处污水井地势较低,加之井壁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损,导致生活污水外溢。一个月前,市政部门加高加固污水井,至今没有再发生过外溢。市政部门抽取河水冲刷河道内堆积的污泥,并种植了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现在基本上恢复到了以前的环境状态。

  采访中,多位在河边休闲散步的市民表示,市政部门及时处理了污水井的长流水,恢复了这片河道的生态环境,让那个水清岸绿的景观河又回来了。

  日前,记者还对此前报道过的古宋河宁陵县柳河镇堤湾村段排放生活污水的情况进行了回访。在堤湾村段的桥头,记者看到,之前生活污水流入古宋河的河道被一处小型的闸口截断,生活污水彻底跟主河道断开,污水经闸口分流引入污水处理管网内。

  附近一位村民说,前段时间有关部门组织挖掘机对这段河道进行了清淤,把之前沉积的污泥都挖走了,河道内干净了很多。还建了一座小型的水闸引流,生活污水现在都直接进入了污水处理管网。没有了生活污水的排放,附近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年终回访4

  园区又热闹起来了

  □本报记者 翁韬

  “现在每天有保洁员打扫卫生,电也通上了,园区也有人修修补补了,水东文化园又有人气了。”日前,太康县高贤乡聚台岗村一位村民给记者发来微信语音,说起红色水东文化园最近的变化,言语中有些激动。

  今年10月,本报报道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原中共水东地委机关旧址基础上复原建设的红色水东文化园,由于园区管理维护不力、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园区风貌大打折扣的情况。

  12月23日,记者再次走访红色水东文化园,发现园区的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原来遍地随意丢弃的垃圾、食品包装袋等杂物不见了,园区道路干净整洁,垃圾箱物归原位。

  在旧址场景复原区,之前草坪上疯长的荒草经过修剪,齐整清爽。原来墙上、雕塑上爬满的藤蔓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多处破损脱落的屋门经过维修已恢复原状。文物展示区域遍地的玻璃碎渣已被打扫干净,但一些破碎的展示柜还没有修复,部分丢失的展品尚未补充,展示柜里依然空空荡荡。在园区景观河边,之前坍塌的多处河堤已经修复,重新用水泥进行了加固处理。

  一位正在园区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个月开始,他和另外两位村民一起受聘于太康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园区的卫生保洁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他们每天除了清扫垃圾之外,也对部分损坏的园区公共设施进行简单维修。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大面积的整修和丢失展品的补充工作还没法展开,只能是“修修补补”。

  太康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园区跟之前运营公司的合同还未彻底解除。眼下园区的基本维护工作由该局负责,县里也在积极推进新的第三方公司介入园区运营的工作。

  采访中,记者碰见几位来自许昌的游客,他们表示,在参观完旧址场景复原区后,对那段烽火岁月中的艰苦斗争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收获很多。然而,一些残缺、丢失的展品也让他们觉得很“煞风景”,这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没管理好,“太可惜”。

  在园区一处小广场的旗杆上,记者偶然发现了一张粘贴的白纸,上面写着几个名字还有金额,从几百元到几十元不等。一位年长的村民告诉记者,这片场地一直是附近村民进行文娱活动的场所,每天晚上园区的照明灯亮起来,小广场都会聚集很多附近村庄的群众,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听戏……非常热闹。之前由于园区拖欠电费被拉闸断电,一到晚上,园区里黑漆漆的,一下子没人来了。

  “前几天,村干部发动群众进行募捐,七八个热心村民很快凑齐了3000多元,交上了电费,供上了电,水东文化园区的夜晚又热闹起来了。”在这位70多岁的老汉心目中,只要晚上红色水东文化园一直亮亮堂堂的,就会聚来人气,这片园区就不会“凉”。

编辑:路娇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