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追“新”记丨省人大代表侯涛:地热能新技术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大河网讯 (记者 刘高雅/文 马绍坤/视频)提起地热,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能源供应和供暖。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通过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产生电力或供温暖,其应用不限于供暖,还包括温泉开发、工业过程用热等多个方面。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正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坚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地热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国家能源安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环资委委员、万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侯涛长期关注这一领域,并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带来了《关于加快地热能新技术推广 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取热不取水”换热型新技术有何神奇之处?
“在地热能领域,两项创新的‘取热不取水’换热型新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扩展了地热能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工业领域的应用范围。”侯涛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加大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进一步促进河南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其成为支撑河南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两项新技术“神奇”在哪里?侯涛介绍,近年来,经过地热开发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全省地热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汪集暘院士团队领衔研发的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与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完全实现了“取热不取水”,突破了传统水热型地热能开发利用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大幅扩宽了地热能应用场景,为我省地热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悉,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岩土的热储效应,其创意灵感源自四千年前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三门峡地坑院冬暖夏凉的特性,将岩土作为可循环利用的“储能宝”,在夏季将环境中的热量储存于岩土中,用于冬季供暖;将冬季环境中的冷量储存于岩土中,用于夏季制冷。
侯涛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实现了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能量“转移”,且不受地域、地下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侯涛表示,这种技术优势很多。“与传统浅层地埋管技术相比,该技术的单井换热能力达到了浅层地埋管的三倍以上,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可节约60%以上的施工场地,建设优势突出,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实现高效供暖制冷,特别适合于需要冷热双供的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
“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技术是以井下换热的方式,提取中深层高温岩层热量,整个换热过程封闭运行,不破坏地层结构,只取热不取水,特别适用于民用建筑集中供暖,是替代传统能源供暖方式的优选技术方案。”侯涛补充道。
每个供暖季预计节省运营费用约10亿元
侯涛介绍,目前,这两项创新技术已在沈阳华晨宝马铁西区工厂、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郑州中牟及惠济区、中原农谷等多个清洁能源供暖(制冷)项目中得到应用。特别是郑州(中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的23座能源港全部建成后,将能够满足2405万平方米建筑的供热需求。
“每个供暖季预计将减少天然气消耗2.6亿立方米,节省运营费用约10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5万吨。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验证了新技术在公共建筑、工业领域等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还为全省范围内推广地热能替代传统燃煤、燃气供热提供了可行且经济的路径选择。”侯涛用数据说明这种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
在我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扩大地热能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使地热能成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侯涛建议,首先要科学规划,广泛推广。在编制能源领域“十五五”规划过程中,大力推广地热能领域“取热不取水”的新技术,鼓励公共建筑和工业园区优先采用岩土储能循环利用技术满足供暖和供冷需求;以郑州、新乡为示范,区域化推进居民住宅地热能替代天然气供热项目,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迈进。
其次要精准施策,示范先行。建立地热能新技术应用重点项目清单,从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大型工业企业、大型公共建筑中布局建设一批项目,提供资金和金融政策支持,扩大先进技术示范应用,有效减少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最后是加强支持,政策保障。对于采用“取热不取水”技术的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明确无需办理矿权手续,简化审批流程,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建议对地热能替代燃气供热项目给予财政扶持,并在市政工程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价格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以推动我省能源替代快速发展。
编辑:王晓颖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