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总体规划引领郑州加速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2025-01-23大河网

  大河网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历版总体规划引领并推动着城市发展,让郑州从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加速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1月23日,大河网记者从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据了解,《规划》的编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整体谋划构建郑州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

  “《规划》以‘国家中心城市,华夏文明古都’为目标愿景,构筑黄河流域更绿色安全、更高效开放、更健康活力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布会上,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鸿勋表示。

  王鸿勋介绍,到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郑州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基本建成;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高效开放的枢纽门户、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城、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绿色韧性的人居典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据了解,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郑州市行政辖区。其中,中心城区由郑州市主城区、郑州航空港区两大区域构成。

  “七驾马车”共同构成《规划》内容

  王鸿勋介绍,作为郑州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把握安全发展的空间底线、统筹多向链接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构筑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引领战略功能的中心城区、以空间优化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构建高效融合的综合交通体系和筑牢保障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空间——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成果,到2035年,郑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83.1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8.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547.0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74.69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24.1亿立方米。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郑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强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宏观引导,加强郑州都市圈跨区域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合作共建,提升整体竞争力。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基于郑州市自然地理格局,以三条控制线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基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建以“五片融合、一带一区、双核三轴”为引领,山、河、城、田和谐共生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面向特大城市转型发展,完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主城区、航空港区融合发展,共同构建高品质中心城区。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统筹配置,形成覆盖全域、全民共享的城乡公共服务格局,保障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合理布局,严格管控城市生态隔离廊道,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

  全面强化创新空间用地保障,构建“一带引领、一核聚力、两翼驱动、多点支撑”的市域创新网络,“一带”即构建沿黄科技创新带,“一核”即培育中原科技城,“双翼”即以中原科技城、经开区为中心的科创东翼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科创西翼,“多点”即依托郑州高新区、金水区、航空港区、经开区等重要技术创新中心,汇集各类创新要素,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新增产业空间重点向航空港区、经开区扩展片区、高新区扩展片区布局。

  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和提升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铁路枢纽,强化郑州国际陆港功能,提升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将郑州市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强化全域风险防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全面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流域防洪排涝功能,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李东宝)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莫韶华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