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科技工作者的期待
图①:2024年12月29日,“雪龙2”号在南极秦岭站海域卸货。
图②: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近日,该装备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高质量燃烧”,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图③: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搭载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蓄势待发。
图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
以上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新年的阳光温暖大地,映照着每一个逐梦笃行的人。创新路上,追梦的人们奋楫扬帆,开启新的征程。乙巳蛇年新春将至,我们邀请了来自基础研究、航天科研、极地科考、农业科研等领域的6位科研人员,聊过往收获、谈新年期待。过去一年,他们潜心耕耘,收获满满;新的一年,他们蓄势待发,期待突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们期待和祝福每位科技工作者都能不负努力,实现梦想!
——编 者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
把每一次工作都做到极致
2024年9月23日,我作为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深感荣幸,也备受鼓舞。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能够投身航天强国建设、全过程参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见证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我感到十分自豪。
回顾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发射时的场景,依然让人激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滂沱大雨中准时呼啸升空,将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射的“十连胜”。我看到一张当天下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执行嫦娥六号任务时的气象云图,图上最红的那个区域就是发射场所在区域。发射时,大雨把发射塔架全部遮住了。尽管天气恶劣,当时我和研制团队在指控大厅里仍比较从容。因为在设计之初,我们已经做了防雨设计,之后还不断细化发射预案,现场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都在我们的预案中。
自2024年开始,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时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我们团队一直秉承的理念,航天发射任务始终伴随着高风险,“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必须把每一次工作都做到极致。后续,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还将承担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发射任务,探索月球南极形貌特征和物质结构,为未来月球科研站的建设提供支撑。从月球到火星,再到更浩瀚的宇宙,中国航天不断向深空挺进,探索之路永不停歇。
(本报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
要持续打开视野
过去的2024年,对我和团队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我们“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研究团队取得的国际前沿成果,被授予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基础研究奖。
取得这些突破,得益于我们是多学科团队,可以从多角度开展研究。记得2021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工作动员会,成立了7个任务组,涵盖火星地质、物质成分、地下结构、磁场等多个学科研究方向。多个任务组最终组建形成“火星多时间尺度环境演变”研究的大团队。
我们小团队负责的是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的火星长期水活动历史综合研究。团队成员常常会在一起开会讨论,讨论激烈的时候互相“吵”得脸红脖子粗,达成一致意见后,又都很开心。这样的研究氛围特别好,大家在一次次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对火星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入。
在多个小团队分工协作下,整个大团队很快取得了诸多新发现,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通过跟不同学科的同事一起讨论,一起研究,我感觉从个人到团队对火星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
新的一年,我和团队将聚焦如何站在地球系统的角度,对不同尺度、不同圈层,甚至是地球与其他行星层面开展分析和对比,来获取地球与行星演化的规律性认识。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更好地看到它们的异同,才可能提炼出规律性认识。就像苏东坡诗里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需要持续打开视野,从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
(本报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员李传金——
期待再次踏入美丽神秘的蓝冰世界
一年多前,我跟随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第一次踏入了格罗夫山蓝冰的世界。
冰川冰中含有微小的气泡,波长较长的红橙光由于衍射能力强可以穿透,而蓝光波长较短容易被散射,从而使得冰川冰呈蓝色,因此称为蓝冰。多年来,我一直尝试寻找古老的南极冰芯,以此研究过去历史时期南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但由于南极冰雪的沉积过程往往比较漫长,想要从表面开始向下探寻,以此获取较古老的雪冰样品,几乎不可能。由于蓝冰是底部的冰川冰翻越到地面上的,因此其表面冰的年龄往往会比较古老。根据前期调研,格罗夫山阵风悬崖处的表面蓝冰年龄不低于13万年。
所以,当我看到这片广袤蓝冰时,心情非常激动。在现场,我做了大量基础性调研工作,还采集了30余个点位的蓝冰样品,以便开展后续研究。
2025年,我和团队将对格罗夫山地区获取的蓝冰样品展开分析和研究。我们将采用同位素定位法对蓝冰进行定年,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冰川流动的特征确定蓝冰年代分布,进而尝试找寻年代最古老蓝冰的可能分布区域。这些结果将为我们进行蓝冰钻探等工作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也会对过去较长历史时期东南极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
人类对南极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还有许多奥秘亟待我们去探索。今年,我将继续开展格罗夫山地区蓝冰踏勘和采样工作,期待再次踏入美丽神秘的蓝冰世界。
(本报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孙研研——
行业的痛点就是攻关的发力点
2024年对我和团队来说意义不凡。这一年,我所在的蛋鸡和鸽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孵化出一只横斑洛克雏鸡。当学生杜洪峰第一时间分享好消息时,我和团队正在开组会,大家非常激动,纷纷奔向孵化器,去见证这个时刻。
一只雏鸡出壳,为何让我们如此兴奋?因为这项试验对我国珍稀濒危鸡遗传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系统性长期有效的保存,具有里程碑意义。
实现畜禽遗传资源长期安全保护,需要做好卵子和精子等遗传材料的冷冻保存与活体复原。从2013年开始,我就在团队从事鸡遗传材料保存技术研发工作。我们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了鸡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收集保存了30余个珍稀濒危鸡种质资源的冻精,但冻存携带雌性特有基因组信息的鸡卵子和利用其复原活体却一直是难点。
行业的痛点就是攻关的发力点。迎难而上,我们以横斑洛克鸡作为模式品种,经过长期探索,实现玻璃化冷冻复苏卵巢后,通过原位移植,成功复原活体,突破了单性别冻存精子难以保存完整基因组的难题。
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国家对畜禽资源保护技术创新的重视。比如,团队在鸡种质资源保存保护和高效繁殖关键技术方面的进展,就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
目前,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将为科研人员开展资源保存、鉴定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今年,团队将在提升家禽精液和性腺冻存复原效率,以及技术标准化方面持续发力,为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喻思南采访整理)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殷盼超——
最自豪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
在好奇心驱动下投身认知物质世界;将科研工作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通过承担科研任务获得成长……2024年课题组年终总结会上,我和同学们分享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经验和感受。
科学研究需要厚积薄发。聚焦超小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的复合效应,课题组钻研多年,去年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对功能高分子薄膜的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研究的突破,得益于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发展。我们团队基于大科学装置表征技术完成相关研究,并对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编写出相应数据分析软件,进一步推动了大科学装置在各学科的应用。不少国内外用户关注、使用这款软件。看到在论文致谢中提及我们的贡献时,我和学生倍感欣慰。
对我来说,最自豪的是看到学生的成长。我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根据兴趣开展学习研究。过去一年,我的3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2名博士研究生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每当听到他们在科研上取得成绩,我都非常开心,这激励我,要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科研环境。
新一年,我将继续以高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兴趣开展学习研究,同时将努力带领团队在前沿领域探索新知,争取科研上作出新的突破。
(本报记者谷业凯采访整理)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朱明柳——
为创新突破贡献青年力量
8.6代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玻璃基板是新一代主流显示技术的关键材料,这也是我所在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攻关方向。过去一年,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团队的一员,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我投身于8.6代OLED玻璃基板的攻关。
OLED玻璃易产生微小气泡缺陷,影响良率。为攻克这一难题,我们建立了OLED玻璃澄清实验数据库,搭建国内首套锡槽物理动态实验平台,创新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玻璃基板核心料方体系。
产业化验证和批量化生产阶段,一系列技术转化和工艺难题又接连出现,同时还面临项目时间紧,设备超高温、高负荷运转等问题。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的斗志,我们在创新中寻求解决方案。从去年年初,我们对料方开展产业化验证生产、对工艺进行反复筛选与测试,到年中突破控制工艺难题,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在应对玻璃的应力翘曲时,我们经历了上百次的实验失败,却从未放弃。
去年12月29日,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我国成功开创高世代OLE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技术和产品国产化的先河。我国在高端显示材料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国内显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攻关过程中,我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奋战在高世代显示玻璃基板生产一线,为创新突破贡献青年力量。
(本报记者谷业凯采访整理)
编辑:陈梦伊